本报记者 单 瑞
科技创新是驱动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是增强经济韧性、释放发展潜力的关键支撑。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背景下,区域创新能力已成为衡量地方发展能级的核心指标。
自2023年自治区创新型县(区)建设试点建设启动后,西夏区迅速行动,及时印发《西夏区创建自治区创新型县(区)实施方案(2024—2025年)》,从培育壮大科技创新载体等6个关键方面,明确提出15项具体工作任务以及20项预期指标。截至目前,15项工作任务正按计划稳步推进,20项预期指标中有17项提前完成阶段性目标。
如何进一步全面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级,着力打造创新驱动策源地,以高水平科技创新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今年,西夏区政协将“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助力西夏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列为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协商议题,先后开展多轮次专题调研,走访涵盖农业科技、食品加工、高端制造等领域的12家重点企业和2所高校,详细了解西夏区在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过程中的实际状况。
西夏区政协常委伏国军谈道,数据产业当前以硬件制造和算力基础设施建设为主,下游应用场景开发进度缓慢。在智慧农业、文旅等领域,数据分析能力薄弱,无法充分挖掘和释放数据价值,导致数据产业上下游衔接不紧密,整体效能未能最大化发挥。
“当前存在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发挥不充分、科技成果转化效能偏低的问题。”西夏区政协常委杨浣指出,虽然研发投入强度较高,但企业应用研究经费占比明显不足,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较少;技术合同成交额中社会类合同占比较低,科技成果转化率未达预期,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有待提升。
人才短板同样制约着创新步伐。西夏区政协常委李海龙坦言,提升数控机床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是西夏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但在人才方面,高端研发团队和熟练技工的短缺,使得企业在技术转化效率上受到了很大的制约,企业在研发新技术、新产品时,由于缺乏专业人才的支持,往往进展缓慢。而在生产环节,熟练技工的不足也导致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7月31日,在西夏区政协常委会会议上,与会政协常委、委员们结合前期调研情况,发挥各自专业特长,既从科技创新理论层面进行深入研讨,又紧密结合西夏区产业发展实际,通过多维度的思想交流碰撞,形成了一批既着眼长远发展又立足当下实际的建设性意见。
建议强化产业链协同创新,推动“算力+产业”深度融合,依托“西部数谷”优势,建设智能算力中心,吸引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企业入驻,打造“数据采集—存储—分析—应用”全链条生态,增强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性;
建议加强企业梯队建设,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瞪羚企业—领军企业”培育库,对科德数控等潜力企业给予研发补贴,搭建转化平台,联合宁夏技术市场成立“科技成果转化加速器”,定期举办技术需求对接会,推动高校专利向企业转移;
建议实施“西夏科创人才计划”,出台专项政策引进国内外高端研发团队,联合职业院校开设“数控机床智能制造”定向班,培养高级技工和复合型人才,解决“用工难”与“技术荒”问题;
……
西夏区政协将对相关意见建议进行系统梳理与归纳,最终形成《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助力西夏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专题协商报告》,为西夏区加快打造区域创新策源地、培育发展新动能提供有力决策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