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振星
“孩子醒了……”7月22日下午,银川市第三中学教师易彦东接到一个消息,让他悬着的心终于落地——几天前被他从唐徕渠里救起的溺水少年终于苏醒,从ICU转入了普通病房。这个消息让连续几夜没睡好的易彦东长舒了一口气。
时间回到7月16日傍晚6时,易彦东像往常一样在唐徕渠边散步。突然,一阵急促的呼喊声传来,虽然听不清具体内容,但他立刻意识到情况不对,快步跑到路口时,看到一个孩子抱着救生圈慌张地沿渠边奔跑。
“到渠边一瞅,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易彦东回忆,渠道里有两个孩子在水里挣扎,一个还能勉强拍水,另一个只剩头顶露在水面。渠水湍急,眼看露头顶的孩子随时可能下沉,他顾不上多想,衣服鞋子都没来得及脱掉,就一头扎进了水里。
此时,两个孩子已经被水流冲出20多米远。易彦东奋力划水,呛了好几口渠水,拼尽全力游出50多米后,才追上孩子们。靠近时他发现,拍水的孩子已经抓住了同伴扔下来的救生圈,而那个只露出头顶的孩子却不见了踪影。
“人在哪里?人在哪里?”易彦东绕着抓救生圈的孩子焦急地询问,可孩子吓得嘴唇发抖,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他踩着水在周围仔细搜寻,终于在水面下20厘米处看到了一缕漂浮的头发。伸手一摸,正好抓住了孩子的胳膊,此时孩子已经失去了意识。情急之下,易彦东把昏迷孩子的胳膊套在救生圈上,让两个孩子都能浮在水面。带着两个孩子往岸边游时,湍急的水流让他耗尽了力气,又呛了好几口水。岸边的路人两次递来柳树枝,都因为距离太远没能抓住。又往前漂了一段,他才死死攥住了渠边的一根绳子,勉强靠近岸边。
“再来个人搭把手!”体力透支的易彦东向岸边呼喊。一名同行的少年跳下来帮忙,可孩子力气太小,根本拉不动溺水者。易彦东咬紧牙关,用尽最后力气把两个孩子往岸边拽,只挪动了一步半的距离。好在这时抓着救生圈的孩子缓过劲来,自己挣扎着靠到了渠边。易彦东又把昏迷的孩子往岸边拉了一把。路过的外卖小哥伸手想帮忙,却够不着。紧接着赶来的两个成年人抓住了孩子的胳膊,3人合力才把孩子抬上了岸。“快打120!”易彦东一边喊,一边指挥救援,恰好路过的两名护士立刻拨打了急救电话,还接替了体力不支的易彦东为昏迷的孩子做人工呼吸。
因为住在附近,易彦东对周边路况熟门熟路,他在电话里给120急救车详细指路,为救援争取了宝贵时间。从孩子被救上岸到救护车赶到,前后不到10分钟。医护人员接力做心肺复苏,装上心电图监测仪,大家一起把孩子抬上了救护车。
“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这是一场环环相扣的生命接力。”易彦东说,要是没有岸边递树枝的路人、帮忙拉人的成年人、出手相救的外卖小哥,还有那根关键时刻递过来的绳子,后果不堪设想。他一直想找到那位在渠边绑绳子的好心人,还有所有参与救援的人。
回忆起水中的惊险瞬间,易彦东至今仍忍不住红了眼眶:“摸到孩子胳膊的时候,啥也没想,就想把他托上去。”这些天,他一直通过各种渠道打听孩子的情况,直到7月22日下午才彻底放下心来。孩子家长专程来到易彦东家,握着他的手哽咽着说:“易老师,还有所有帮忙的好心人,是你们给了孩子第二次生命,这辈子都忘不了这份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