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束 蓉 见习记者 张 雪 文/图
“这两天,微信上询问这款国风艺术手提包的朋友很多,我们已经在加班赶制了。”7月21日,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刺绣)传承人赵桂琴的工作室内一派忙碌景象,多位绣娘一字排开,手中飞针走线。在日前举办的非遗创新设计大赛“首秀”中,赵桂琴与王倩、刘海英共同创作的“稳坐江山”国风艺术手提包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该作品获得了2025年银川市“丝路葡香·萄醉匠心”非遗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
刺绣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历史悠久,其图案多半与民间生活的风俗、时尚相关,承载着中华民族朴素的审美取向和美好的生活愿景,不仅可以使织品更结实耐用,而且大大增加了织物的美观度,具有独特的文化传统和象征意义。赵桂琴说:“这款国风艺术手提包以传统山水意境为设计灵感,一侧用立体浮雕绣出酿酒葡萄的挂件造型,另一侧绣的是古典山水。”细细观之,手提包融合刺绣、印花工艺,将国风美学与实用功能结合。青绿纹路点缀立体葡珠,木提手搭配流苏增添古雅韵味,撞色流苏挂饰随风轻摆,将东方意蕴与塞上雅致完美融合,是穿搭里的独特风景。
“这款包从设计到制作完成,耗费3个多月时间。”赵桂琴介绍,手提包以经典山水画作为一侧面图案,营造古典意境;另一侧运用刺绣、珠饰呈现葡萄造型等元素,增添生动细节,搭配中式流苏挂饰,强化东方韵味,拼接设计丰富视觉层次。制作时,先选合适的面料,山水图案侧通过数码印花或传统印染呈现画面,刺绣侧需经绘图、选线,用刺绣工艺绣出葡萄、叶片,再钉珠点缀;接着进行面料裁剪、拼接,处理边缘,安装提手,最后装配流苏挂饰,经多道精细工序,将传统元素与工艺结合,打造出的手作包袋。
赵桂琴出生于同心县下马关镇红城水村,此处有着传统的刺绣民俗文化。耳濡目染之下,儿时的赵桂琴就对刺绣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从8岁开始,她就跟着二姨学刺绣。后来,母亲看她喜欢刺绣,且很有悟性,便开始教她绣花。在母亲和二姨的悉心指导下,赵桂琴的刺绣技艺日益见长,尤其是图案配线,总是能搭配出别致秀丽的色彩。2008年,她被认定为首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刺绣)传承人。多年来,赵桂琴历经磨砺,掌握了打籽绣、平针绣、斜针绣、穿插绣等多种绣法,能够得心应手地运用各种刺绣技法,创作出琳琅满目的精美绣品。近年来,赵桂琴的绣品在各种展会上屡屡获奖。2021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民间工艺作品展中的绣品《我的母亲河》获二等奖。她带领团队制作的刺绣插屏《闽宁协作山高水长》被收藏于福建省福州市档案馆。另外,其绣品《金陵十二钗》被中国博物馆收藏,《青花瓷》被广东博物馆收藏。鉴于赵桂琴精湛的刺绣手工技艺,于2019年被评为宁夏一级工艺美术大师。
在赵桂琴的悉心教导下,她的女儿王倩也对刺绣有了更深的情感。她不仅师承母亲的手艺,更在其中融入了自己的创新设计。2022年,王倩被评为自治区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刺绣)传承人。作为刺绣技艺的新一代传承人,王倩努力将刺绣技艺运用到衣服、提包、耳环等日常用品的装饰中,她希望借助这种方式,让更多人去了解刺绣、关注刺绣,她说:“刺绣是我国的传统手艺,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将这项传统技艺更好地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