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振星 见习记者 李晨雨
巍巍六盘山巅,云雾似烽烟未散。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将台堡会师纪念碑下,松柏如凝固的誓言。7月17日,在宁夏六盘山干部学院开展红色教育实践的北京电影学院干部教师,踏上追寻红色足迹的淬炼之旅,在将台堡红军长征会师纪念园、单家集革命旧址与火石寨国家地质公园,以脚步丈量信仰,在壮阔山河与历史现场的共振中汲取生生不息的精神滋养。
沿着历史的脉搏,学员们走进西吉县将台堡红军长征会师纪念园,一场以“走好新时代长征路”为主题的沉浸式红色教育实践活动,在庄严肃穆的纪念碑前徐徐展开。巨型雕塑在晨光中沉默矗立,无声诉说着三军会师那扭转乾坤的伟大时刻。北京电影学院影像传媒学院教师谢辛说:“作为影像传媒学院的教师,我们总在寻找打动人心的力量,这磅礴的力量早已深植于脚下这方土地——是信仰铸就的脊梁,支撑红军战士跨越万水千山。我们要用镜头传递这种不朽的精神,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电影人的必答题。”
在讲解员的动情叙述中,三军会师时红旗漫卷、战士相拥的沸腾场景穿越时空扑面而来。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党总支书记戴德刚听完“红军三过单家集”故事后,深受感动,表示通过这些生动的故事让他更加深刻理解了党的民族政策是多么具有开创意义,很好地解决了困扰中国几千年的民族矛盾问题,也是我们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政策保证。作为一名电影教育工作者,要把学习成果带进课堂,提高学生对民族问题的认识深度,创作出更优秀的影视作品。
北京电影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尹冰感慨地说:“站在将台堡这片土地上,看着眼前的会师纪念碑,仿佛能看到当年红军战士们历经千难万险,最终胜利会师的场景。长征精神不仅是历史的记忆,更是我们在新时代不断前行的强大动力。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将这种精神融入日常的教学和管理中,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自己的力量。”
追寻的步履不停,学员们来到单家集革命旧址。这座看似普通的西北村落,在红军长征的壮阔画卷中,书写了军民鱼水情深、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动人篇章。斑驳的土墙、古朴的清真寺,无声地见证着那段“红军三过单家集”的传奇历史。
现场教学《红军三过单家集 中华民族一家亲》将这段历史生动呈现。学员们围坐在当年毛泽东主席夜宿的小院中,认真聆听讲解员的深情讲述:“红军尊重民族习惯,保护清真寺,公平买卖,与当地回族群众亲如一家。单家集百姓则倾其所有支援红军,为伤员疗伤,为部队带路。”一句句话语生动诠释了超越民族界限的深厚情谊和对共同信念的坚守。
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教师党支部书记徐沁雪感慨万千:“这里的故事,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生动的教科书。红军当年播下的团结火种,今天依然在燃烧。我们影视工作者,有责任用更富感染力的视听语言,将这种血脉相连、守望相助的宏大叙事传递出去,让它深入人心。”
清真寺北厢房内,土炕、方桌、煤油灯依然保持着当年的模样。北京电影学院表演学院党总支书记高敬瑜感慨道:“当年领袖与普通农民就是在这方寸间促膝长谈。这提醒我们,真正的创作不是高高在上的表达,而是要俯下身去,倾听大地深处最真实的心跳,捕捉那些带着烟火气的故事与温度。单家集夜话体现了党的民族政策的伟大实践,这种民族团结的精神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意义。我们系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在教学过程中,我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让他们在今后的艺术创作中,能够展现出多元文化和谐共生的美好景象。”
离开单家集,学员们一行来到了火石寨国家地质公园。当那连绵起伏、色彩如烈焰燃烧的丹霞地貌展现在眼前时,北京电影学院影像传媒学院党总支副书记贾婷的镜头对准了层层叠叠的岩壁:“看这岩石的肌理与色彩,是亿万年地质运动的壮美诗行。这赤诚的‘丹心’之色,不正与我们在将台堡、单家集所感受到的革命赤诚遥相呼应?”贾婷调整着焦距,“大自然是最好的造型师与灯光师。这堂课启示我,视觉语言的探索,既要师法造化,更要让壮丽山河服务于深沉家国情怀的表达。”
赤色岩壁在夕阳下愈发雄浑如凝固的火焰,仿佛为学员们此行的精神洗礼提供了来自大地的磅礴注脚。学员们穿行于奇峰赤壁之间,惊叹于自然伟力的同时,也更深切地体会到革命精神与祖国山河的壮阔相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