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嵩
成书于清末宣统元年(1909年),由时任固原知州王学伊主持修纂,韩超参与编修的《宣统新修固原直隶州志》“艺文志·四”载有一首《登固原昭威台》的古风体诗作:
昭威台上延清秋,昭威台下环河流。
将军功烈在霄汉,此台高镇陇山头。
大邦古为义渠国,赤发黄须矫且力。
一从汉使天上来,冠裳旌旆风云色。
分茅裂土蛮夷信,版图北地名安定。
无那隗嚣轻启戎,坐使邯军屯上郡。
纷纷南北易干戈,朝饮马兮夕鸣驼。
李唐边臣疏计划,斯城奈陷吐蕃何。
筹边有策惟炎宋,镇戎一军能操纵。
有明岁岁重防秋,建牙开府平酋种。
洪维我朝勤远驭,车书文轨开荒戌。
星云糺缦靖欃枪,萧关亿万歌春煦。
我来台上一纵观,清风飒飒随征鞍。
王郎高谈惊四座,酒酣漏尽不知寒。
王郎志乘储文囿,鸾凰谐冶蛟龙走。
我将击节发长吟,敢云题柱台之右。
诗作者张华龄,字晋三,清末陕西富平人,其余不详。《宣统新修固原直隶州志》,2018年9月作为《宁夏珍稀方志丛刊》(第二批)成果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该书是清代固原地区最后一部府州级志书,“艺文志”中共载有古今体诗作88首,上始于隋炀帝的《饮马长城窟,示从征群臣》一诗,下终于清末宣统初年时人王恩培的长诗《登固原镇鼓楼》。而张华龄的《登固原昭威台》排序第86首。“昭威台”,据《宣统新修固原直隶州志》“地舆志·古迹”记载:“按台在州城东南城上。明总督石公茂华所建。环甃以砖,有阶可循,盖筑以望烽堠也。今台虽渐圮,而登高一观,觉固境山川,尽在吾目中矣。”《民国固原县志》卷二“形胜·胜概·风景”中亦有记载:昭威台“在东城上,明总督石茂华建。”由此可知,“昭威台”位于固原古城的东南城墙上,为明代驻固原三边总督石茂华所修筑,是战时用来瞭望烽火的一处高台,到清末时已经颓圮,但遗迹犹存,由于东城地势较高,登台一望,固原城及周边山川风物尽收眼底,成为后人凭吊怀古、观览风光的一个去处。据20世纪90年代初所修《固原县志》(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年6月)“大事记”载:明“神宗万历三年(1575年)整修固原外城,用砖石表砌垛墙、水道,修建角楼、铺房,二年始成。”这一年正是山东益都(今山东青州)人石茂华以都察院右都御史兼兵部左侍郎总督陕西三边军务。到任伊始,他即整修加固固原内外城,用砖石砌护墙体外表,增筑了角楼、铺房、炮台、水沟、车道及城墙顶部外沿,加修了作战及防御用的垛墙,修建完善了10道城门,最终形成了固原著名的砖包城,并在东南城墙上面建筑了一座瞭望台——昭威台。昭威的意思是加强武备,显扬武威。唐初欧阳询主持编纂的类书《艺文类聚》卷六十有载:“昭威耀武,震动遐荒。”意在通过外在的军事力量或声势进行炫耀。可惜昭威台最终于20世纪50年代末随着内外城墙的陆续拆除至70年代初已荡然无存。但在清代至民国的数百年间,昭威台还是存在于固原古城的东南城池之上,虽失去了瞭望烽堠的战争作用,但观览山河壮景的显要地理位置依然还在。清宣统年间秋日的一天,文人张华龄与友朋登上了昭威台,环顾四周,秋风初起,立今思古,上下千年,诗情奔涌而下,遂写就了这篇古风。当然,这首诗也可能是一次“雅集”活动的产物。
诗作首先表明了“昭威台”所在的环境及重要地位,歌颂了镇守“三边”的“将军功烈”。然后笔锋一转,于历史深处入手,从古代固原所属“义渠国”到汉初归顺中央政权,地入版籍,得名安定;再到东汉隗嚣轻启兵戎,造成祸乱;南北朝时更是“干戈”纷纷,政权朝夕变换;唐时失守于吐蕃;宋时“镇戎”西夏;明代为九边军事重镇之一,年年“防秋”并开边贸易;到了清代即作者笔下的“我朝”,则给予极尽溢美之词:“洪维我朝勤远驭,车书文轨开荒戌。星云糺缦靖欃枪,萧关亿万歌春煦。”最后抒发了作者的现实情怀,对一起同游的“王郎”才华进行了赞颂:“王郎高谈惊四座,酒酣漏尽不知寒。王郎志乘储文囿,鸾凰谐冶蛟龙走。”“王郎”何许人也?根据推测可能是当时担任固原知州的王学伊。不然作者也不可能极力奉承,还要为之“我将击节发长吟,敢云题柱台之右。”要把赞美的词句题写在昭威台的“柱台之右”,以示长存。在今天看来,诗作对固原历史的表述并不是十分严谨,只是一个大概。结尾处格调也并不高雅,但毕竟留存下了一首关涉“昭威台”的“记录”,足以引起后世对“昭威台”的关注。
现在昭威台早已湮灭于浩如烟海的历史之中,这是时间演进过程也是特定社会阶段的一种选择,虽有时代发展留下来的遗憾,但人们在经历岁月的一系列磨难后,也在不断地反思中找到了正确的定位。如今,固原古城残存的一部分已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足以反映社会文明的发展进步程度,也让后来的人们可以更多地了解古丝绸之路宁夏段上重要的城市遗址,并由此想象这一座历经各个朝代的扩建、维修和加固,规模宏大,集政治、军事和文化于一体的古城曾经的辉煌地位,若能从中得到更多历史的启迪及感悟,也就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