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 莹 文/图
夏日的阳光透过玻璃窗洒进屋里,16岁的菲菲(化名)正伏在书桌前写作业,目光清澈而专注。“爱心妈妈”、兴庆区胜利街街道办事处家园社区工作人员吴玲燕看到菲菲整齐娟秀的字迹,连连称赞并竖起大拇指,脸上洋溢出骄傲的神情。
这一幕,看似寻常,却有着别样的温暖故事。2022年由街道妇联牵线搭桥,吴玲燕和菲菲“一对一”结对帮扶,成为孩子的“爱心妈妈”。菲菲是一名听力二级残疾人,3年多来,吴玲燕用母爱的温暖和细腻的关怀,一点点融化了女孩的内心坚冰,让她原本沉默的世界被欢声笑语萦绕。
菲菲一家四口人,母亲没有工作,全靠爸爸一人支撑,虽然日子过得清苦,但父母对孩子的关爱从未减少半分。了解到这些情况,吴玲燕心中涌动着对这个孩子的怜惜,每逢社区开展节日慰问、公益课堂时,她总是第一个想到菲菲。
“我常常跟菲菲妈妈沟通,从侧面了解菲菲的生长环境、爱好和性格等情况。”一次家访时,她得知孩子的耳蜗因使用时间过长,功能逐渐减弱,导致听不清楚。吴玲燕立即与兴庆区残联沟通,对方答复按照规定只能帮助配发助听器,但菲菲和妈妈的心愿是想要一个新耳蜗。此后,每次有残联部门派第三方到社区征询帮扶意见时,吴玲燕都会特别提及菲菲的这个诉求。她四处奔波,多方联系,经过无数次电话协调沟通,终于在自治区残联给予2万余元资金帮扶的支持下,为菲菲换上了崭新的耳蜗。当新耳蜗调试成功,菲菲惊喜又激动地喊出:“我能听清楚了”,那一刻,吴玲燕红了眼眶,心中满是欣慰。
“如今菲菲已经上初二了,学习节奏快。菲菲学习成绩目前处于班级中等水平,从未因身体缺陷而自卑,性格开朗自信,老师和同学们也对她关爱有加,总是将她安排在第一排听讲。得知这些好消息,我不由得为孩子感到高兴。”吴玲燕说。
每逢“六一”国际儿童节、端午节,吴玲燕都会邀请菲菲一起参加社区活动。做手工时,吴玲燕耐心地教菲菲如何裁剪、粘贴;包粽子时,手把手地教她卷粽叶、放馅料。社区里每次开展与学习有关的课程,都少不了吴玲燕为菲菲忙碌的身影。去年暑假,社区开设书法班,吴玲燕担心菲菲错过微信群里的报名信息,特意单独给菲菲妈妈打电话,详细介绍课程内容和意义,并帮孩子报了名。经过10天的集中培训,菲菲书写也有了明显进步,吴玲燕只要有空,就会去现场看看菲菲,当看到孩子书法字写得越来越好时,她满心欢喜。
在吴玲燕的悉心关怀下,菲菲的学习生活状况逐渐向好,更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与善意。这个曾经沉默寡言的女孩如今会用灿烂的笑容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回应每一份关爱。正如吴玲燕所说:“爱是最好的语言,它能跨越一切障碍,让每个心灵都绽放独特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