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主管主办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1 华兴时报社出版






从黄土高原到黄浦江畔

——323件固原精品文物亮相上海博物馆讲述文明交融故事

本报记者 邓 蕾

“固原因地处古代中西交流的咽喉要道与丝绸之路的关键节点,其文物资源不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积淀,更兼具深度与广度。此次在上海展出,不仅展现了古代固原地区多元文化交融的壮阔图景,更以丰富的类型实证中华文明具有强大吸引力和突出包容性特征,堪称是一次具有开创意义的‘文化远行’。”7月9日,自治区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杨占武谈及“华彩六盘・宁夏固原文物精品展”难掩激动之情。

7月8日,323件来自固原地区西周至隋唐时期的珍贵文物,其中包括61件国家一级文物、25件彭阳姚河塬西周遗址的最新考古成果,正式在上海博物馆东馆揭开面纱。

作为本次展览的指导方,自治区政协高度重视、牵线搭桥,与上海市政协积极联系、紧密合作,商请上海市政协在人员邀请、场所对接、活动开展等关键环节上大力协调指导,助力展览成功举办。自治区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发挥文史专家优势,指导固原博物馆和固原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开展相关工作,推介固原精品文物更好“走出去”。

“固原历史悠久、文物富集,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作为兼具繁华与深厚底蕴的历史文化名城,为这些跨越千年的珍宝提供了绝佳的展示舞台,不仅把固原的历史文化推向全国乃至全球视野,更为今后固原文物多元化、数字化、现代化展览,让文物‘活起来’提供了思路。”杨占武介绍。展览上的不少文物通过数字化手段呈现,帮助观众更直观地领略固原文化交融之美,感受其作为丝路枢纽的壮阔图景。在展览开幕期间,他还立足政协文史工作职责,积极面向媒体及公众宣传推介宁夏的悠久历史和文化特色,推动两地文化交流。

本次展览以“铸礼大原”“胡汉共舞”“原州风华”三大主题单元,系统勾勒出固原地区从西周至隋唐的文化演进脉络。展厅内,以固原博物馆镇馆之宝鎏金银壶、凸钉玻璃碗,及馆藏珍品青铜器、金银器等百余件文物为代表的文物精品,皆是“千年固原、丝路华章”的生动注脚。

据史料记载,鎏金银壶和凸钉玻璃碗出土自李贤墓。他是北周时期颇有影响力的人物,曾长期镇守敦煌一线丝绸之路要塞,较为容易通过商人获得这类珍宝。两件宝物传承至今,以器物形态,展现出不同文明之间交流融合的历史事实,也生动反映了古代丝绸之路不仅是物质贸易的桥梁,更是文化交流的纽带。

“可以想象,当年这个地方就像如今的上海。”本次展览策展人、上海博物馆青铜研究部副主任、研究馆员王樾感慨,当年,这些文物通过丝路贸易传入固原地区,将欧亚大陆上的希腊文明、波斯文明和中华文明串联了起来,像一个历史文化的切片,让我们生动、直接地看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历史面貌。

展览不仅展示历史,更刷新了众人对固原的认知。上海《旅游时报》摄影记者范筱明一边用镜头记录文物,一边感慨:“最初知道固原,是因为‘西海固’。如今看到这些文物,才知道这里自古就是中原、草原与西域文化的交会地带,文化厚度与深度令人震撼。以后一定要去固原旅居,亲身感受这份底蕴。”

上海游客化翎特意带着孩子前来:“这些文物真的很有西北特色,很特别。”孩子的兴趣被深深勾起,化翎也动了心:“很想带孩子去固原实地了解一下,听说那边夏天凉爽,景色也好,期待明年夏天能去。”

上海博物馆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铭岚对固原的文创产品充满期待:“固原是座有深厚积淀的城市,希望未来能进一步开发固原文创产品,打造更多‘爆品’,吸引上海和各地游客走进固原,让这份千年文明在当代焕发新活力。”

当鎏金银壶的波斯纹样映照着黄浦江的波光,当凸钉玻璃碗的萨珊光泽与外滩的霓虹交相辉映,这些从固原穿越千年而来的精品文物,早已超越了展品的身份。展厅外排起的长队、社交平台上刷屏的打卡照片、文化爱好者自发组织的观展沙龙……这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正以“火爆出圈”的姿态,让丝路枢纽的历史图景愈发清晰,也让多元文化交融的丝路精神在新时代持续传递。

(本文配图由固原市委宣传部提供)

--> 2025-07-14 ——323件固原精品文物亮相上海博物馆讲述文明交融故事 1 1 华兴时报 content_93790.html 1 从黄土高原到黄浦江畔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