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主管主办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1 华兴时报社出版






14场秦腔演出燃情塞上 安万团队用心打磨艺术盛宴

本报记者 张红霞 见习记者 李晨雨 文/图

7月1日至7日,甘肃安万秦腔艺术剧院再度来到宁夏,用14场酣畅淋漓的演出,奏响了秦腔的艺术盛宴。从白发老者坐着轮椅看得热泪盈眶,到外国友人全神贯注对着字幕屏凝神揣摩;从午后《大辕门》的金戈铁马,到深夜《斩秦英》的荡气回肠,不仅让宁夏戏迷过足了瘾,更让这门古老艺术跨越国界,架起友谊桥梁。

安万团队用最质朴的演出,续写着与宁夏的不解之缘。

戏迷:

秦腔已是刻进骨子里的热爱

得知甘肃安万秦腔艺术剧院再度来到宁夏演出,这让安万的忠实粉丝张霞欣喜不已,全程热情参与。今年1月,安万在贺兰县演出时,她放弃了回老家过年,留在银川专门看安万的演出。这次听到消息后,她便早早做好准备,演出售票一开始,就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买票。

记者采访时,张霞难掩兴奋之情,现场随机唱起了《兴汉图・潼关》的经典片段,唱得字正腔圆、韵味十足,赢得周围观众阵阵叫好。“这是安万老师的拿手好戏,我听了好多遍,早就记在心里了。”张霞笑着说。售票现场,她拿着手机开启现场直播,不时对着镜头给网友介绍演出相关情况。

“90后”戏迷罗文弟是一位来自甘肃平凉的小戏迷。她小时候时常跟着爷爷看戏,台上演员唱腔激昂,她听得似懂非懂,只觉得锣鼓声震得人心痒痒。从金戈铁马的英雄传奇,到市井人家的悲欢离合,每一场戏都是一段鲜活的故事。她开始学着揣摩戏里的门道,才发现那些听不懂的唱词里,藏着古人的智慧与情怀,越琢磨越觉得韵味无穷。

看台上,几位外国友人格外显眼。他们端坐在观众席前排,紧盯着舞台两侧的字幕屏,手指不时在手机上快速敲击,似乎在查询陌生的唱词。当《斩秦英》中银屏公主跪地求情的桥段上演,演员悲怆的唱腔裹挟着板胡的呜咽响起时,一位金发女士下意识握紧了同伴的手,眼中泛起泪光。剧院演出人员登台谢幕时,外国友人与全场观众一同起身鼓掌。他们或许不懂“秦腔”二字的分量,却用最朴素的共鸣,见证着这门古老艺术跨越国界的生命力。

安万团队:

做好人唱好戏 续写与宁夏的不解之缘

秉持着“做好人、唱好戏”的原则,甘肃安万秦腔艺术剧院再到宁夏人民会堂,为当地群众献上精彩演出。此次演出不仅带来了众多新剧目,更通过多种方式回馈戏迷,也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当地消费,为宁夏的文化和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

演出间隙,宁夏人民会堂的后台略显嘈杂,化妆镜前的演员们补着妆,道具组忙着整理下一场的布景。谈及此次演出,该剧院董事长安万眼中满是对秦腔艺术的热爱和对戏迷的感激。“这次带来的剧目,大部分都是上次没演过的新戏,以表达对广大戏迷朋友的感谢。他们一路支持着我们民营剧团,这份情谊我们一直记在心里。”安万说,为了打磨这些新戏,团队很早就开始筹备,光是剧本打磨就推翻了好几次方案,演员们更是每天不间断排练,唱腔、身段、眼神,每个细节都反复练习。民营剧团的生存不易,唯有靠“认真”二字才能站稳脚跟,“观众花了钱来看戏,我们就得拿出百分之百的诚意,不能有半点糊弄。”

当被问及在宁夏人民会堂演出的感受时,安万的声音里难掩激动:“作为民营剧院,能登上这样的舞台,我既激动又自豪。这不仅是对我们演技的认可,更是对秦腔这门古老艺术的肯定。”

演出期间,安万还特意准备了50本亲笔签名的笔记本,通过随机抽奖的方式赠予幸运戏迷。“这些笔记本虽然不贵重,但代表着我们团队的一份心意,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陪伴和支持,是你们的热爱让我们有动力不断前行。”演出场场爆满的景象,让安万深受触动。

许多外地戏迷为了看演出,特意来到银川,他们的到来为当地消费注入了活力。除了品尝宁夏的手抓羊肉、羊杂碎等特色美食,不少人还在演出前后逛逛周边的商场、特产店,带些枸杞、八宝茶等特产回去。

这场秦腔之约,既是安万秦腔艺术剧院“做好人、唱好戏”理念的生动践行,也离不开宁夏人民会堂的悉心保障,更饱含着戏迷们对传统艺术的赤诚热爱。当古老的秦腔唱腔在现代化的会堂里回荡,当戏迷的掌声与喝彩声交织成乐章,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场场精彩演出,更是文化与经济的双向奔赴。安万团队用专注与坚守让秦腔焕发新生,宁夏用包容与热情回馈这份执着,相信在这样的良性互动中,秦腔艺术会走得更远。

--> 2025-07-10 1 1 华兴时报 content_93698.html 1 14场秦腔演出燃情塞上 安万团队用心打磨艺术盛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