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主管主办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1 华兴时报社出版






盐碱地养出“黄金味”

——兴庆区着力打造西北地区虾蟹产业高地

本报记者 纳紫璇

近日,走进兴庆区掌政镇赤心田养殖示范基地,一个个圆形的养殖池整齐排列着,经过全套水处理系统排出的养殖用水不停翻滚,水面掀起朵朵浪花,数不清的虾苗游弋其中,活力十足。

“相比于棚外养殖,这些虾的生长环境更干净,都达到了可生食的标准。”赤心田乡村旅游度假区总经理王立峰边说边随手一捞,几只接近成年人手掌长度的白对虾便蹦跳起来,虾体晶莹透彻、体态鲜活、个头硕大。“工厂化养殖环境完全杜绝了寄生虫隐患,虾肉氨基酸含量比传统外塘养殖高出15%。”王立峰介绍。目前基地商品虾均价保持在80元/公斤至100元/公斤,一期车间已实现两茬销售,单套系统年产值预计可达10万元。

在内陆养殖海虾,如何营造海洋的养殖环境?如何实现本土化量产?2024年,该养殖基地引进清华大学研究团队研发的光媒技术,建设全兴庆区规模最大、设施和技术最先进南美白对虾工厂化高密度智能养殖工厂,工厂化养殖用淡水人工调成海水,可以经微生物净化养护后反复循环利用。目前,该养殖基地已建成稻蟹综合种养区、标准化池塘养殖基地和工厂化养殖车间,预计年产量超过60吨,成为集高效生产、低碳运行、零污染排放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在养殖基地的不远处,一片大型露营团建基地已初步成型。王立峰表示,将在此打造集渔业科研教学、中小学生研学、休闲旅游、特色产品销售为一体的产业融合示范园,积极探索特色产业发展新路径。

以科技赋能养殖示范基地,打造渔业绿色循环发展新模式,这只是兴庆区推动水产特色养殖,着力打造中国西北虾蟹产业高地的一个生动缩影。近年来,兴庆区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为牵引,按照“一带、两区、多园”的思路,制定了渔业绿色循环发展规划,将绿色发展理念深度融入兴庆渔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通过南鱼北养、海鱼陆养,不断调优养殖结构,积极引入中华绒螯蟹、南美白对虾、斑节对虾等优质新品种,现代渔业发展高歌猛进。

7月7日,第一届中国西部虾蟹产业发展大会暨兴庆区首届虾蟹美食节举行,兴庆区发布的“塞上黄河大闸蟹”区域公用品牌成为全场焦点。凭借黄河45公里过境水域和170万亩盐碱地的独特资源,兴庆区开创了“盐碱地生金、黄河水养蟹”的产业新模式,依托年均3000小时的充足日照和高钙镁水质,这里的“塞上黄河大闸蟹”以肉质紧实、蟹黄饱满的品质,打破了传统产区限制,成为西北水产的“新名片”。

盛夏时节,兴庆区塞上黄河大闸蟹生态养殖园通贵乡基地的水面泛着粼光,隐约可见青色螃蟹穿梭在水草间。该基地“90后蟹老板”张婷正在田间忙碌,查看蟹苗长势、投喂食物、做好水质调控工作,为今年初秋大闸蟹抢“鲜”上市做足准备。“经过多年的养殖,我们发现在宁夏养殖中华绒螯蟹有着较大的优势,宁夏的气候相对稳定,且盐碱水中较高的含钙量也更适于甲壳类动物的生长。”张婷告诉记者。得益于独特的积温条件,塞上黄河大闸蟹成熟期较江苏产区提前25天至30天,9月初即可完成最后一次蜕壳,精准抢占中秋国庆黄金消费旺季,能有效避开传统主产区的市场竞争。从3月份投苗到现在,养殖工作按计划稳步推进,张婷对今年的河蟹产量充满信心。

今年3月,国家新品种“阳澄湖1号”中华绒螯蟹示范基地揭牌暨兴庆区黄河大闸蟹生态养殖园正式开工建设,标志着西北地区河蟹养殖迈入标准化、规模化新阶段。项目投产后,预计年产大规格优质河蟹32万斤,不仅能满足市场对高品质河蟹的需求,还将有力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养殖河蟹1万余亩,有效促进兴庆区渔业产业升级,带动农户增收致富,为兴庆区渔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能。

在兴庆区这片沃土之上,水波荡漾的池塘与湖泊宛如大地的明珠,镶嵌在广袤的田野之间。截至2024年底,兴庆区池塘养殖面积9645亩、湖泊养殖面积7290亩,淡水鱼产量6300余吨、虾蟹产量近百吨,渔业及副产品总产值达1.08亿元。兴庆区将不断激发特色农业产业“水动力”,阔步推进国家级水产绿色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创建工作,锚定打造“西部蟹都”,加快推动产业集群、企业集中、政策集成、要素集聚、功能集合,力争5年形成5亿级渔产业集群,打造西北地区虾蟹产业高地,让兴庆水产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 2025-07-10 ——兴庆区着力打造西北地区虾蟹产业高地 1 1 华兴时报 content_93687.html 1 盐碱地养出“黄金味”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