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郝 婧
7月清晨的微光尚未完全笼罩原州区,60岁的张元忠已经蹲在石碑前,指尖轻抚着斑驳的“雁”字凹陷。他手中的鬃毛刷蘸饱朱红漆,在青石上勾勒出鲜亮的轮廓。“这个‘捺’要补3遍漆,不然经不住雨水冲刷。”说话时,他的眼睛始终没离开笔尖,仿佛在完成一件艺术品。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人民公园的设施老化严重,红漆褪色成病态的粉红,铁制亭柱上的铁锈像剥落的痂片,那些承载着城市记忆的石碑、亭柱,在岁月的侵蚀下渐渐失去了往日的光彩。“看着心疼啊。”这位曾与油漆打交道多年的老人,心里泛起了涟漪,于是他自发拿起了久违的漆刷,开始了多年的义务修补工作。
为了能更好地完成义务修补,张元忠自费购买工具和原材料。每次走进五金店,他都仔细挑选着砂纸、刷子,眼里满是对品质的执着。那些砂纸,他会用手轻轻摩挲,感受粗细程度是否合适;油漆罐,他会反复对比颜色,确保与原本设施的色调相近。他深知,只有用质量过关的工具和材料,才能让修补后的设施持久如新。
张元忠与油漆的缘分,始于年轻时的油漆工经历。他十几岁来到固原市生活,对这座城市有着深厚的感情。“补的是颜色,守的是记忆。”张元忠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在他眼中,公园的一碑一柱、一块标识牌,都不仅仅是普通的设施,它们是城市发展的见证者,是居民心中珍贵的记忆载体。从古雁岭到清水河,从人民广场到古城墙遗址公园,固原的每一个公园都留下了他忙碌的身影。
张元忠的三轮车就是移动的“工作室”,车斗里码着20多个大小不一的油漆罐,红的像石榴花,黑的似墨玉,还有防锈底漆泛着沉静的灰。最惹眼的是那把用了十几年的牛角刮刀,木柄被摩挲得发亮。“补漆讲究‘三步法’,你看这锈得先磨到露出金属本色,露出银亮的底色才行。”他拿起砂纸在锈迹斑斑的栏杆上演示,砂粒与铁锈摩擦发出沙沙声,说着便拧开防锈底漆的盖子,用羊毛刷均匀地涂上薄薄一层。等底漆干透,他才取出细尖的狼毫笔,蘸着调好的红漆开始描字,手腕悬在半空,笔尖稳如磐石,连细微处都描得工工整整。
在张元忠看来,老漆艺讲究“三分工、七分养”,公园的维护也是同样的道理。“现在机器喷漆快,但手工修补才能留住历史的质感。”他指着古雁岭长廊的彩绘说,上次修补时特意在颜料里加了点松烟,这样褪色后会呈现温润的米黄色,像老画轴那样有“味道”。他的指尖划过廊柱上的缠枝纹,那里的金漆是他用金粉加清漆一点点调和的,机器喷的金漆太晃眼,手工调的才透着含蓄。
“他们都是我们的英雄,这些英雄的名字不能模糊啊。”今年2月,他在网上看到固原市弘文中学的《29年坚持行走的思政实践课》入选全国大思政课优秀案例,他决定在清明节前,为任山河烈士陵园的石碑描红,为这堂行走的思政课助力。
3月10日,张元忠第一次前往任山河烈士陵园,他带着油漆、刷子等工具,骑着电动三轮车从固原出发,途经黄峁山到达任山河烈士陵园。他此次为步道中央雕塑下方的毛主席诗词描红,一笔一画都倾注了他对烈士的敬意和对历史的尊重。3月17日,他第二次来到任山河烈士陵园,为陵园前英雄路上的部分褪色石碑和陵园内主纪念碑上的小字描红。
一刷一画间,张元忠为烈士陵园的石碑重新上色,他的善举不仅让石碑焕发出新的光彩,也让更多人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英雄的伟大。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张元忠每次购买油漆总要比预估量多20%。“万一遇上新破损呢?”他拍拍三轮车座,“咱得对得起‘漆匠’这个老称呼。”这位“公园油漆匠”用一把漆刷、几罐油漆和满腔热忱,守护着城市的“文化容颜”,更用行动温暖着整座城市,让老公园在时光的流逝中焕发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