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主管主办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1 华兴时报社出版






用另一种方式延续“最美誓言”

宁夏遗体捐献已达124例

本报讯(记者 束 蓉) 7月7日,记者从宁夏红十字会了解到,遗体捐献是人道、博爱、奉献精神的崇高体现。随着大家的观念转变和认可,如今捐献登记数字在不断攀升,截至目前,宁夏遗体捐赠已达124例。

1月25日,96岁高龄的杨先生在生命的最后,决定无偿捐献自己的遗体和角膜。杨先生在教育领域辛勤耕耘了53年。在他看来,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人格的塑造。他始终坚守这一信念,用言行影响着一届又一届学生。离休后的杨先生,依然心系教育事业,他说:“我一生奉献于教育事业,希望在生命的最后,还能为社会、为医学事业做点什么。我的身体能为医学研究提供帮助,我的角膜能让他人重见光明,这是我生命的另一种延续。”起初,杨先生的家人对此决定感到难以接受,但在他的坚持与劝说下,家人最终理解并支持了他的决定。

如今杨先生的遗体已被宁夏医科大学接收,用于医学研究和教学。他的角膜也将使两名眼疾患者重见光明。他的生命,以一种更为伟大的方式在世间延续。杨先生的事迹传开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曾受教于他的学生们听闻此事,纷纷表达缅怀与敬意。一名学生含泪回忆:“老师一生以身作则,教导我们为人处世的道理。他的这一善举为我们上了最后一课,让我们更加明白何为真正的大爱。老师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将一直激励我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心怀大爱,不计回报地去帮助他人。”

6月19日凌晨,曾是一名人民教师的李奶奶安详离世。按照2018年她与丈夫共同签署的遗体捐献协议,李奶奶和3年前离世的老伴双双成为宁夏医科大学的“大体老师”,共同兑现了继续奉献的“最美誓言”。据李奶奶的家人回忆,两位老人在世时曾相约百年后将自己的遗体捐献给祖国的医学事业,帮助医者探索治疗疑难杂症的方法,为更多患者带来希望,并叮嘱子女不办丧事、不收礼、不待客,骨灰以树葬形式进行安置。

遗体捐献是一项崇高的事业,它不仅为医学研究、临床教学提供了不可替代的资源,更是一种生命价值的延续,成为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力量。宁夏医科大学相关负责人表示:“夫妻共同捐献对医学研究有特殊价值,这种奉献精神令人敬佩,他们的奉献直接推动了医学进步。”

依据老人遗愿,李奶奶和老伴的骨灰实现了生态葬。他们的奉献将化作医学课堂里的知识、手术台上的经验,以及未来医生心中的明灯。

--> 2025-07-10 用另一种方式延续“最美誓言” 1 1 华兴时报 content_93679.html 1 宁夏遗体捐献已达124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