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束 蓉 蔡睿晓) 近日,在自治区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助力下,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精心组织了非遗保护专题讲座。特别邀请到我国非遗保护领域的专家、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非遗学科奠基人苑利来宁解读“传承的密码”,这也是宁夏非遗保护协会成立后的首场高规格讲座。自治区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自治区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自治区教育厅等27个相关单位,以及宁夏非遗保护协会和在银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齐聚一堂,共同聆听这场知识盛宴。
苑利以“传承的密码”为主题,从非遗的定义、价值到保护方法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解读。围绕非遗的历史认识价值切入,凭借生动案例与翔实数据,阐释非遗的精神内涵与时代价值,引领听众探寻保护的科学原则与方法路径,明晰政府、传承人、社会力量在其中的责任与担当,而这场讲座,也成为了宁夏非遗保护成果的一个展示平台。苑利在讲座现场对宁夏非遗保护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称赞宁夏在非遗保护与传承创新方面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发展之路,成果令人瞩目。
近年来,宁夏非遗在多个领域实现突破性进展。据了解,《宁夏回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6部省级法规的出台,构建起一张坚实的保障网;人才的培养与文化的传播,为非遗持续生长提供沃土。区、市、县(区)三级培训机制将技艺传承延伸到各个角落,141家非遗传承基地、116家非遗工坊和5个自治区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成为非遗传承人施展才华的舞台;伏兆娥剪纸通过“企业+协会+农户”的模式,从指尖艺术走向量产,踏上数据化的新路径。老手艺的创新,让传统与现代碰撞出奇妙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