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邓 蕾
院里的晾衣绳上挂满刚洗的衣物,厨房里飘来煎鸡蛋的香气,智力残疾的刘金龙穿戴整齐坐在桌边……7月6日清晨,西吉县白崖乡党委书记王汉珍带领小坡村“两委”班子成员再次走进监测户王银花家中时,被眼前这幅充满烟火气的画面所触动。
“这要是搁以前,做梦都不敢想。”王汉珍感慨道。自治区政协调研组的关心、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帮扶,重新唤醒了王银花对生活的热情,激发了她的内生动力。现在,她也有信心把日子越过越好。
6月28日至29日,自治区政协调研组赴西吉县,调研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考核评估反馈问题整改工作。调研组采取“四不两直”方式随机走访了5户监测户,王银花家便是其中一户。
当调研组推开王银花家的大门时,映入眼帘的是布满岁月裂痕、砖石脱落的院墙。屋里,破旧的物品散落在角落,显得杂乱无章。王银花和儿子蹲在院里,母子相依的身影,透着一股令人心酸的茫然与无助。
经过详细了解,大家得知王银花今年60岁,她的儿子刘金龙23岁,患有二级智力残疾,生活无法自理,需要有人寸步不离地照料。屋漏偏逢连夜雨,2023年,她的丈夫在一场车祸中去世。在各级政府的帮扶下,当地民政部门为王银花母子俩分别办理了A类农村低保510元/月,王银花养老金280元/月,刘金龙享受残疾人“两项补贴”245元/月。家中养殖羊10只,种植玉米5亩、马铃薯1亩,享受产业政策有耕地地力保护补贴505.58元、禁牧补助60元、退耕还林补贴114.08元和公益林补偿321.6元。
尽管有多项补助政策托底,然而,失去亲人的打击和长期照顾残疾儿子的辛劳,让王银花心力交瘁,无心照料家庭,对生活失去信心。
了解王银花的生活困境和居住环境后,调研组为王银花送上慰问金,鼓励她保持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相信日子一定会好起来,并嘱咐当地干部和民政、妇联、残联等单位负责人,要深入研判,进一步用足用活政策,最大限度为他们家提供帮助;要设身处地关心困难群众生活和身体状况,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让其真切感受到社会温暖,重燃对生活的希望。
6月29日下午,西吉县妇联工作人员冒着大雨为王银花母子送上新衣服和新鞋。6月30日,大雨停后,白崖乡政府和小坡村“两委”班子成员组织村民,帮助王银花修整破败不堪的小院。
“王银花丈夫去世后,尽管家里获得了一笔赔偿款,但她深陷悲痛泥潭,对生活和生产都失去了热情,不收拾家里,对儿子也不上心。”小坡村党支部书记陈建明说。为激发王银花的内生动力,村“两委”每周组织志愿者给他们家打扫卫生,春耕时帮助翻土、播种、施肥,秋收时帮着收庄稼,希望通过实际行动让他们感受到温暖与支持,早日打起精神好好生活。
自治区政协和各方力量的关怀与帮扶,如同涓涓细流滋润着这个家庭,重塑了王银花对生活的希望。“老伴走了以后,我感觉天都塌了,就想着和儿子凑合着,日子能过一天算一天。没有想到,自治区政协领导来看我,又是送米面油,又是给我加油鼓劲。妇联、残联的领导给我娘俩送衣服,乡上和村上帮我家修整院子,我心里暖暖的。大家这么帮我,我一定要打起精神,把家里收拾干净,也把儿子照顾好,把将就日子过讲究,不辜负大家的心意。”提起生活变化,王银花的眼中也泛起泪花。
帮助王银花家改善生活和居住环境,只是开展帮扶工作的第一步。近期,白崖乡政府联系到爱心人士固原市政协委员、宁夏四丰绿源有限公司经理马存禄,为王银花家长期提供生活物资。针对刘金龙的病情,白崖乡积极链接社会资源,给他定期检查,乡镇卫生院也时刻关注病情变化。在医疗保险报销后,对于刘金龙单独支付的医药费用,乡镇和村“两委”也想办法尽量解决,减轻他们家经济负担,帮助他们重新燃起对生活的热爱。
西吉县妇联副主席马文梅表示,县妇联将持续密切关注王银花母子的生活状况,定期为他们送上衣物等生活物资。
“乡党委和政府将持续关注王银花母子,提供必要的生产生活帮扶,组织志愿者定期上门提供心理疏导、生活照料等暖心服务,让这份关爱细水长流,让母子俩的生活不仅换新颜,更有新盼头。”王汉珍说。乡党委还计划联合社会组织、公益团体,探索建立长效帮扶机制,通过技能培训、结对帮扶等方式进一步激发困难群众内生动力,确保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一个都不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