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韩瑞利 文/图
在平罗县的街巷河边、山野深处,总有一抹蓝色身影逆向而行,冲破险情的迷雾。他就是平罗县政协委员、平罗县蓝天救援队队长翁建华。16年来,他从怀揣公益初心的青涩青年,成长为专业精湛的救援尖兵,用专业与热血守护着群众的生命安全。
16年救援路上的坚守
走进平罗县蓝天救援队队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悬挂在墙上的入队誓词与满墙的锦旗。每一面锦旗背后,都镌刻着翁建华冲锋在前的热血印记。今年35岁的翁建华,早已将“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我”的信念,深深融入生命之中。在黄河水域搜救时,他化身搏击风浪的“急先锋”;于贺兰山野外救援中,他勇做穿越荆棘的“探路人”;站在校园安全教育课堂上,他又耐心地当起了守护学生的“安全员”。
2017年,翁建华正式加入石嘴山市蓝天救援队,苦下功夫提升专业救援能力;2022年,积累了丰富经验的翁建华牵头组建了平罗县蓝天救援队。这支由退役军人、户外爱好者等组成的队伍,很快成为当地应急救援的重要力量。
谈起救援故事,翁建华打开了话匣子。
3年前的一个晚上,一通求助电话打破了夜晚的宁静。大武口区一位75岁的老人走失,家属通过排查监控发现,老人于当日上午10时乘车前往平罗。接到求助后,翁建华立即组织队员展开地毯式搜寻。他们一方面在老人可能出现的小区、沿路商铺等场所调取监控排查踪迹;另一方面,通过微信群、微信视频号、朋友圈等渠道广泛发布走失信息,发动群众力量共同寻找。经过7个小时的不懈努力,终于找到了走失老人,并安全护送回家。看到家属喜极而泣的泪水,队员们所有的疲惫都化作了欣慰。
去年10月23日凌晨,急促的电话铃声惊醒了熟睡中的翁建华。110指挥中心通报,疑似有2名学生在王泉沟失联。翁建华立即带领15名队员赶往现场,并联系石嘴山市蓝天救援队和惠农区众安应急救援队协同救援。抵达现场时,漆黑的深山被浓雾笼罩,没有任何信号,复杂的地形和夜间的低温更是给搜救工作增加了重重困难。经过十几个小时的艰苦搜寻,终于在一处山头找到了瑟瑟发抖的学生。当看到孩子们平安无恙,翁建华悬着的心才终于放下。
这样的救援故事,不过是翁建华和队员们日常工作的冰山一角。山地救援、水域救援、水中打捞、城市搜救、赛事保障……每一次接到救援保障任务,他们都会披上蓝色“战袍”,化身为无畏的英雄,直面危险、迎难而上。截至目前,救援队已累计参与水域救援75次、山地救援15次、城市搜救73次,成功寻回57人、挽救14条生命,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近百万元。
在公益路上传递大爱
作为平罗县中国黄金专卖店的经营者,翁建华不仅将“诚信”二字深深镌刻在商业信条之中,更把“回馈社会”融入自己的人生信念。
2018年秋天,他偶然听说平罗县头闸镇一个村里,有一名9岁男孩和80岁的奶奶相依为命。年迈的奶奶只能为孩子提供最基本的温饱,对孩子的教育无能为力。得知这个情况后,便立即开车来到村上,辗转多处找到这个男孩,并给他放下2000元。“看到孩子自卑的表情和渴望的眼神,我谎称自己是他爸爸的朋友,告诉他爸爸在外地打工无法回来,委托我给他送来学费。”这个善意的谎言,让自卑的孩子重新绽放了笑容。
这样的帮扶故事还有很多:为养老院捐赠价值7000余元的家具,改善老人生活环境;连续16年,累计资助93名经济困难家庭学生;每年拿出1万元至2万元完成群众“微心愿”……“做生意赚了钱,就要想着反哺社会”这是翁建华最朴素却又最坚定的信念。
16年的公益路,布满荆棘与坎坷。伙伴离去、资金短缺、设备老旧……重重困难接踵而至,但翁建华从未有过丝毫动摇。“一路上,我有幸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伙伴,大家携手并肩,为那些深陷困境的家庭点亮希望之光,为他们的生活注入温暖与力量。然而,公益之路从不是康庄大道,荆棘与坎坷布满前方。但看到受助者生活的改变,所有的付出都变得值得。”
正是心存这样的善念,荣誉纷至沓来:“中国好人榜助人为乐奖”“宁夏青年五四奖章”“宁夏好人”……然而,比起这些耀眼的荣誉,他更珍视的是群众口中那句“有事找蓝天救援队”。“未来,我要继续提升队伍专业性,让救援更高效。”望着队部的入队誓词,翁建华目光坚定地说。
从青年到中年,翁建华用一生蓝色救援服诠释着责任与担当,正如他常说:“只要群众需要,这抹蓝色就会一直守护在大家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