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主管主办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1 华兴时报社出版






宁夏以融合创新激活枸杞产业澎湃动能

本报记者 李 莹 孙振星 罗 鸣 梁 静

夏日骄阳似火,枸杞园里红果摇曳生姿,为塞上江南缀上点点绚丽的红色。作为中国枸杞核心产区,枸杞产业是宁夏的生态产业、富民产业、健康产业。近年来,宁夏紧握“稳一产、强二产、活三产”的发展密钥,为枸杞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种植端,杞农精心呵护每一株枸杞树,严格把控品质,让枝头的果实颗颗饱满;加工端,科研创新火力全开,精深加工赋予枸杞更高附加值,产品不断推陈出新;市场端,旅游采摘、电商直播等新业态蓬勃兴起,直播间里红果畅销全国。

如今,“宁夏枸杞”“中宁枸杞”金字招牌愈发闪亮,带动众多企业携手共进,共同描绘枸杞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蓝图。

新鲜突围

“锁”住品质生金“密码”

6月26日,百瑞源枸杞种植基地内,机器轰鸣,锁鲜枸杞数字化车间二期项目正式投产,一场关于枸杞“新鲜革命”的故事,正在这片沃土上续写新篇。

曾经,传统枸杞制干工艺如同禁锢产业发展的枷锁,人工晾晒与热风干燥不仅需添加食用碱,会破坏果实的天然保护膜,高温烘烤更让枸杞的色泽、营养大量流失。2013年,百瑞源携手中国农业大学开启了长达6年的技术攻坚。2020年,首条智能化锁鲜枸杞生产线投产,一举打破行业困局。如今,百瑞源生产的锁鲜枸杞已累计销售超200万瓶,年销量增速达30%,成功闯入高端养生市场,让枸杞从传统中药材变身年轻人爱不释手的“养生零食”。

此次投产的二期项目,可谓是枸杞加工领域的“智慧工厂”。智能控制系统如同精密的“数字大脑”,将温度、湿度、压力等参数误差控制在毫厘之间,全流程数据可视化管理让生产过程一目了然。不仅降低了人工操作负荷,更将产品品质稳定性提升至98.7%,多糖、类胡萝卜素等核心营养成分保留率也显著提高。

在百瑞源的枸杞种植基地,枸杞达到八至九成熟时方可采摘,从枝头到车间的“黄金2小时”,还要历经510多项农残检测,使用净化水轻柔清洗,只为守护那层仅2.8微米的天然蜡质保护膜。

一粒锁鲜枸杞的诞生,映照出宁夏枸杞产业的系统性变革。在品牌建设战场上,34家企业获“宁夏枸杞”地理标志授权,83家企业打上“中宁枸杞”金字招牌,700余款产品实现生产全流程追溯。当宁夏枸杞走进外交部礼品展厅,登上央视CGTN的银幕,发布全国首个枸杞价格指数……标志着这个千年养生佳品正以崭新姿态走向世界。

品质的根基,源于全方位的质量守护。2024年,全国唯一的“国字号”枸杞检测中心落户宁夏,香港STC实验室挂牌运行,实现“一次检测、全球通行”。同年发布的1项国家标准、3项地方标准,配合14次病虫害监测、1154批次质量抽检,织密了枸杞的质量安全网。

面对大健康产业的蓬勃发展,宁夏枸杞产业正谋划着更大的蓝图。在种质资源创新上,科研团队聚焦“药用、果用、茎叶用”多元化方向,培育高产高营养的特色品种;在新食品开发领域,系统开展枸杞功能性成分研究,积极申报新食品原料;在医药创新赛道,深入挖掘枸杞多糖、黄酮等活性物质,开发滋补养生新药。

科技赋能

跑出产业创新“加速度”

当福建的茶香与宁夏的枸杞红相遇,一场关于健康饮品的创新之“旅”在闽宁两地间铺开。6月20日至22日,“闽宁杞聚·山海共茗”金骏眉研发20周年暨宁夏枸杞红茶高质量发展大会在宁夏举办,来自宁夏大学、宁夏医科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围绕枸杞红茶的养生价值与市场潜力展开深入研讨。大会上,宁夏医科大学药学院药物分析学科负责人马学琴教授公布了一项重要研究成果。经该校课题组研究发现,枸杞叶水提取部位中富含咖啡酰亚精胺类化合物,该活性成分表现出显著的神经保护作用。初步药理学研究表明,这类化合物具有改善抑郁、焦虑及睡眠障碍的潜在活性,同时显示出抗阿尔茨海默病的生物活性。该发现为枸杞叶的深度开发利用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从一杯融合茶香与枸杞精华的养生茶饮,到覆盖全产业链的创新变革,宁夏枸杞产业正以科技为引擎,用创新链串起产业链,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解码枸杞的“生命密码”,基础研究不断突破边界。科研团队不仅绘制出枸杞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还搭建起全球领先的化合物数据库。去年,我区深入探索枸杞的“超能力”:从盐碱地种植的基因秘密,到改善肝细胞损伤的分子机制,再到对抗帕金森病的潜在功效,这些前沿探索催生出15款治疗糖尿病、抑郁症的功能产品,让枸杞从传统食材变身“健康黑科技”。

在种质资源研发方面,我区创建了保存2000余份种质材料的枸杞种质资源库,构建了枸杞资源圃、种子低温库和标本库“三位一体”保存体系。“宁杞”系列枸杞良种覆盖全国所有枸杞产区,占我国枸杞主栽品种的90%以上,成为枸杞界的“国民品种”。科研人员从枸杞中提取“护眼秘方”,开发出抗疲劳、抗抑郁的功能产品,通过开展关键技术攻关,筛选出杀虫作用明显的微生物菌株3个,研发植物源新制剂2个,枸杞害虫综合防治效果达85.59%,化学农药减量30.92%。

当枸杞的潜在创新“基因”,转化为企业生产线的新质生产力,宁夏枸杞创新人才梯队逐渐形成。多年来,东西部专家团队跨越山海汇聚宁夏,与本地企业共建20个创新平台,68家科技型企业、1个创新联合体、1个产业联盟,共同构筑起枸杞产业的“创新矩阵”。中宁县的农业科技园区里,29家科技企业抱团发展,形成从研发到孵化的完整生态链。

走进宁夏枸杞产业生产一线,可以看到:宁夏农林科学院的水肥管理技术让枸杞喝得更“智能”;百瑞源的益生菌发酵工艺赋予枸杞新风味;粗脊蚜茧蜂繁育技术推广后,绿色防控已成为田间新风景……成果转化让实验室的“金点子”落地生金,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科技成果,正让枸杞产业从“靠天吃饭”迈向“智慧升级”。

文旅融合

串起产业的“诗与远方”

在黄河之滨的中宁县,枸杞不只是枝头的红果,更成为串联历史、科技与生活的文旅纽带。近年来,这座“中国枸杞之乡”以创新姿态,走出“枸杞+科技+文旅”特色之路,用主题旅游线路编织出沉浸式体验网,让八方游客在品味枸杞魅力中,触摸千年丝路文脉,邂逅现代科技之光。

沿着黄河生态民俗走廊漫步,时光仿佛在此交错。在拥有500年历史的黄羊古落,百年枣林沙沙作响,非遗传承人手持黄羊钱鞭翩然起舞,鞭梢铜钱清脆的声响与黄河涛声共鸣,游客跟随剪纸艺人,用红纸剪出灵动的枸杞纹样。夜幕降临时,民宿的暖灯亮起,枸杞清炖土鸡香气四溢,游客李女士赞叹道:“枸杞的清甜渗进汤汁,这就是记忆里最纯粹的田园味道。”不远处的丰安屯旅游度假区,游客挽起裤脚体验农耕,采摘黄河畔的新鲜果蔬,看枣树与枸杞树共生共荣,感受自然馈赠的智慧。

在这个枸杞康养度假天堂,养生之旅充满科技与传统交融的惊喜。走进宁夏首个枸杞主题康养景区——中宁枸杞中医康养文化中心,全息投影生动演绎枸杞入药的千年历史。游客们体验完枸杞药浴后感慨:“温热的药汤里飘着枸杞清香,泡完整个人都通透了。”景区还有智能面诊设备,可以当场生成健康报告。精心定制的枸杞明目膏、降脂膏等20余种膏方,将中医药智慧装进了精致药盒。

走进玺赞生态枸杞庄园,“杞园寻宝”活动让游客化身“侦探”,穿梭于种植园寻找黄、黑、紫等七彩枸杞。孩子们围在“杞福文化馆”的互动屏前,好奇地探索枸杞多糖、硒元素的神奇功效。红柳沟营地里,枸杞鲜果烧烤散发出独特的香气,撩拨着游客的味蕾。

从文旅体验回溯产业根基。近年来,中宁县大力实施基地稳杞、龙头强杞、科技兴杞、质量保杞、品牌立杞、文化活杞“六大工程”,为全产业链塑性提供坚实保障。数据印证着融合成效:2024年中宁枸杞全产业链产值126亿元,其中三产产值66亿元,“中宁枸杞”品牌价值突破205亿元。宁夏第七届枸杞产业博览会在中宁县举办,引来352亿元签约额,玺赞庄园等14个文旅基地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

中宁县将在已打造的玺赞、杞鑫、茨乡里等14个观光体验文旅基地和3家国家3A级旅游景区的基础上,大力推进枸杞文化康养融合体验示范带、枸杞工业旅游示范带、枸杞采摘观光示范带建设,持续提升杞滋堂、全通、早康等一批工业旅游景区文化底蕴,丰富旅游业态。紧抓“美丽中国,健康中国”发展机遇,积极涵育“康养到中宁”“健康在中宁”文化,研发枸杞特色旅游商品,推出枸杞健康疗养项目,以产业融合形成各相关产业集聚。

从千年古村落的非遗传承,到前沿科技的趣味探索;从养生调理的身心放松,到田园风光的诗意徜徉,宁夏的“枸杞+”文旅正以多元姿态,邀请世界共赴一场红果之约。

--> 2025-07-08 1 1 华兴时报 content_93563.html 1 宁夏以融合创新激活枸杞产业澎湃动能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