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区上下压紧压实耕地保护工作责任,积极推进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通过撂荒地利用、耕地改造提升、推广应用耕地保护“天地共管”等举措,实现了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升、生态有改善。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耕地质量提升难度大、耕地后备资源数量不足、可开发利用潜力不大等问题。
建议加大耕地动态监测监管力度,严格规范宅基地审批管理,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强化行业部门监管职责,严查宅基地“未批先建”等违法行为。全面推行耕地保护网格化监管体系,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全面覆盖、职责到人”的原则,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相对独立的耕地保护监管体系,推动耕地保护监管关口前移、重心下移,实现对田块全方位、全覆盖、无缝隙监管。
严格执行用地标准,充分挖掘现有建设用地潜力,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深入实施“藏粮于地”战略,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支持,大力实施土地整治、高标准农田和水利建设等项目,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治理。探索建立耕地保护奖励激励机制,通过申请财政资金、指标交易资金或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等途径,落实年度耕地保护目标责任考核奖励、有奖举报等奖励激励机制,调动用地单位和地方政府落实“占补平衡”的积极性,增强广大群众保护耕地特别是永久基本农田的自觉性、主动性。
(陈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