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嵩
清代道光年间,时任宁夏府平罗县知县的徐保字在考察途中经过石嘴子山,时值初冬季节,寒风凛冽,骑于马上的徐保字为眼前的景象所吸引,由此触景生情,吟成七律一首《初冬石嘴子山作》:
西风残照马蹄风,客子天涯类转蓬。
十月苦寒边地早,一樽清话故人同。
碱滩霜落晴沙白,煤洞云开野火红。
报最自维惭抚字,乐携田叟祝年丰。
这首诗载于清《道光平罗纪略》卷八“艺文”中。徐保字于清道光四年至五年(1824年至1825年)和道光八年(1828年)先后两次出任平罗县知县,两次时间虽然都不长,但为当地做了许多事情,诸如办学助教、疏浚水利、编撰县志、实地勘察选定平罗“八景”等等。而经常深入乡村“调研”又使他更多地接触到了民间疾苦,为此写下了《沿河闸》《通润桥散步》《由灵沙村至庙台堡》《夜宿枯蒿梁》《李纲晚归》《新堡怀古》等诗作,比较真实地记录了乡间的民生现状并给予一定的关注,对后人了解清代中后期宁夏平罗县的风土人情习俗、百姓生活状况等提供了参考。这首《初冬石嘴子山作》既表述了作为知县在夕阳西下之际还策马疾驰在“十月苦寒”的“边地”,又感慨自身仿佛是漂泊“天涯”的“客子”,虽是知县,却类如随风飘转的蓬草,飘忽不定,隐喻人生一种无依的状态,暗含辛酸。“客子”,是古代诗词创作中的典型意象,宋代曾几《自越上还信步寻梅》中有“客子千里至,未曾款入门”、辛弃疾《水调歌头·和马叔度游月波楼》词中有“客子久不到,好景为君留。”、陆游《幽居即事》中有“虽云行役苦,客子心独乐。”等等皆是突出漂泊的特质。“转蓬”,三国时期曹植《杂诗》有“转蓬离本根,飘飘随长风”之句,是首次将转蓬的自然属性转化为人生境遇的象征。唐代杜甫的《客亭》中“多少残生事,飘零任转蓬。”、李商隐的《无题》中“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等作品进一步延续和强化了“转蓬”这一意象与羁旅愁思的关联。徐保字以“客子”“转蓬”入诗,表明身在异地为官的艰难。徐是浙江归安(今浙江湖州市)人,从条件较好的江南来到尚属偏僻落后的塞上为官,心中或许有一种难以言表的滋味,只能藉诗以表达,难免感叹苦寒的边地,历代相同,说起来谁又能够改变它呢。诗中还对“石嘴子”一带“碱滩霜落晴沙白”白茫茫一片如同遍地落霜的盐碱地、“煤洞云开野火红”露天煤炭自燃犹如野火一般映红天地的情形作了细致描写,读之使人如临其境。时至今日石嘴山市,包括惠农区、平罗县的部分盐碱地土地积盐、碱化、排水等问题也未得到根治,但经过持续治理,已经有了最大程度的缓解。而数百年前的封建社会是不可能去解决这些问题的,遍地如霜,使人惊心,严重影响着农作物的种植。而自燃的煤炭在几百年前更是无法通过人工来熄灭,另一方面也印证了石嘴子山一带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诗的结尾处则表明了作者职责的所在,对所做“工作”受到嘉奖的谦逊和欣慰,并对农家能够遇到丰年感到由衷的高兴。作者的民本情怀正是此诗的出彩之处,但从整个诗作中也能隐隐看出清代基层官员为了“考绩”而“勤政”,千里来做官的艰辛与不易。
徐保字的这首诗作,是迄今能够见到的古代乃至近代描写“石嘴子山”的唯一传世作品,殊为难得。那么,“石嘴子山”具体在什么地方,又为什么冠得此名,还需探究一番。
所谓“石嘴子山”,即今日石嘴山市最初的名称,它来源于一处被称为“石嘴子”的地方。石嘴子位于今石嘴山市惠农区黄河大桥北1.5公里处的黄河岸边,长约1公里,紧依黄河,其沿岸连绵分布而前伸的石头,其状如嘴,故名。明代天顺年间(明英宗朱祁镇年号)官修的地理总志《大明一统志》卷三十七“山川”条记载:“石觜山,在卫城东北二百里山石突出如觜。”卫城即宁夏卫(今银川市),此处觜与嘴相通。这是目前所能见到的石嘴山这一名称的最早记录。明《嘉靖宁夏新志》也有记载:“出卫城北行三百余里,黄河岸边有一巨石,突出如嘴。”此说延续了《大明一统志》的表述,但不知何故,与“卫城”的距离却拉长了。石嘴子,也被称作石嘴子山、石嘴山等,另有一个名字叫“狮嘴山”,其中还引伸出一个生动的民间故事,在此暂且不述。石嘴山于1960年正式设市,但一直写作“石咀山”,可能与当时提倡的简化字有关,现在看来并不规范。一直到了1981年,石嘴山市地名委员会根据市名形成的历史渊源,报经宁夏回族自治区地名委员会同意,才正式确定为“石嘴山”。清代雍正时,黄河石嘴子段逐渐形成远近闻名的水运码头,船来货往,人员聚集,成为河套地区蒙汉贸易、农牧交易的主要市场,被称作“市口”,山名遂被借用为地名。雍正四年(1726年)盛京工部侍郎通智奉旨前来宁夏开渠修坝,撰有一通《惠农渠碑记》,其中提到:“立县以膺民社,设通判以司水利,建学校以育人才,置营弁以备防汛。移市口于石嘴,汉夷皆便,建城堡于山后,守御相资。”另外,《清实录宁夏资料辑录》有两段关于“石嘴”的记载。一段是清嘉庆十二年六月丙申(1807年7月30日)的记录:“各设看守池盐兵五名……把总一名、兵十名,驻平罗县之石嘴……”另一段是清嘉庆十二年八月丙子(1807年9月8日)的记录:“移甘肃平番县红城主簿驻平罗县石嘴地方。拨平罗营把总一员,兵五十名分驻石嘴汛。”由此可见,这一地名的演变也经历了一个过程。
由一首清代的古诗看石嘴山的历史发展和地域文化变迁,其蕴含的信息量是十分丰富的,让我们领略到了古往今来这片土地所独有的魅力。如今的石嘴子久历沧桑,雄姿依然,挺立在黄河岸边,迎接着四面八方的游客来寻奇探究,观摩欣赏。石嘴山市惠农区为了进一步宣传弘扬“石嘴子”文化,于2007年6月建成了石嘴子公园,集防汛、生态、旅游、休闲、爱国主义教育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并将黄河古渡金羊毛文化融入其中,使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得到彰显。
阅古知今,继往开来,从“石嘴子”到“石嘴山”,一脉相承,而时代所赋予的意义则更为宏阔。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拥有丰厚人文资源的石嘴山市必将绽放出更加艳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