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主管主办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1 华兴时报社出版






一部照亮中国乡村未来的思想地图

——从《乡村振兴的维度》汲取力量

丁 敏

今天给大家分享的这本书叫《乡村振兴的维度》,作者是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小云。

这本书是一部充满思想深度与实践智慧的著作,它不仅系统梳理了乡村振兴的多维路径,更以学者与行动者的双重视角,揭示了乡村发展的规律。阅读这本书,仿佛跟随作者走进田间地头,聆听泥土深处的脉搏,感受乡村振兴的复杂性与可能性。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的当下,这部著作犹如一盏明灯,为基层工作者、政策制定者和普通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养分与实践启示。

李小云在书中构建了一个立体的乡村振兴理论体系,从产业、生态、文化、治理、人才等多个维度展开,打破了过去单一的经济视角。这种多维度的思考方式,让我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绝非简单的“造富运动”,而是涉及人与自然、传统与现代、个体与集体的系统性重构。

产业振兴:突破传统农业的“天花板”

乡村振兴涉及很多问题,但核心是产业兴旺的问题,单靠农户的单打独斗肯定解决不了产业的兴旺发展。目前,很多地方都采取合作社模式或者“公司+农户”模式,无论哪种模式,本质上都是希望通过组织化的形态来降低交易成本。就好比每一个农户过河的时候需要拉一根绳索,10个农户需要10根绳索,成本为10。但当把这根绳索加粗后,10个农户可以拉着一根绳索过河,过河的成本远低于10。同时,提高农户收入还有一个重要路径,就是提高所生产产品的附加值。书中列举了云南省临沧市腊东萝卜干的案例:政府通过产业扶贫资金建了一座符合卫生标准的现拌萝卜加工和包装车间,农户在家里按照统一标准对萝卜干进行简单加工,然后拿到车间进行卫生检查消毒和包装贴条,合作社再按照统一订单进行销售。在当地,每公斤新鲜萝卜卖到1.2元,加工包装好的萝卜干每公斤可以卖到16元。临沧市腊东萝卜干的故事,是全国各地创新故事中极其普通的一个,但却呈现出如何在乡村振兴中实现产业兴旺的一条可行路径,腊东萝卜干品牌也推动了当地的产业发展。这让我联想到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的“竹林经济”,通过开发竹制品、竹林民宿、竹林研学,一片竹林竟能创造数十种价值形态。这种产业升级的逻辑启示我们:乡村振兴必须找到“农业+”的多元可能性,让土地生长出更多价值。

乡村建设:乡村也要有美学

李小云说,很多地方的乡村建设千篇一律,建议要以村民为主体进行乡村建设,把当地农民的乡土美学思想挖掘出来。只有具有乡村性的乡村建设好了,才能留住人、吸引人,特色乡村建设好了,也会为乡村的产业引流。在湖北省恩施市的案例中,当地政府请李小云去设计一个养牛的项目。到村子里考察后,他觉得养牛并不挣钱,但是当地的气候条件很好,只要将村子改造好就可以成为避暑度假村。在李小云的主导下,村里保留了木质老房子的民族特色,将其改造成嵌入式客房,大力发展旅游业,村民的收入也得到了大幅提高。​ 当前,许多乡村的房屋虽然多为砖混楼房且空间充裕,但由于缺乏统一规划,普遍存在地下排水不畅、垃圾污水处理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导致房屋质量容易受损。更为突出的是,农民用外出打工积攒的资金返乡建房,却因居住功能不完善而陷入两难:部分新建房屋因长期闲置逐渐荒废,有些则在短短几年内又因各种原因拆毁重建,这不仅造成资源浪费,更使农民辛苦积累的资本不断流失。在这一背景下,如何通过科学规划既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又能将房屋作为传承村庄历史文化的载体,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房屋建设能否作为衡量乡村振兴成效的重要指标,也值得深入探讨——既要避免“千村一面”的同质化发展,又要真正留住乡愁记忆,实现文化保护与民生改善的双赢。

“乡村CEO”:乡村的发展需要人经营

讲到乡村的人才,总会涉及如何吸引外面的人来乡村,如何把乡村的人才留住。李小云认为,乡村需要很多方面的人才,但最缺乏的是能带头的能人。在没有带头能人的情况下,乡村还缺乏的是能够经营乡村的经营性人才。要把现有的农民培养成能做管理的人,难度非常大。首先,村里大部分高学历人才都已经离开,乡村可以说是“人才的荒漠”;其次,要改变村民的观念,提高管理能力很难。没有管理能力,农民就难以有效运营自己的资产,也就难以从中获得足够的收益。如何填补管理能力的空白,培养一批农村职业经理人?建议给予“乡村CEO”更多、更有力的待遇支持,激发他们的干事热情,留住乡村人才。昆明市晋宁区福安村和安宁市雁塔村都有“乡村CEO”的成功案例。2021年,腾讯和中国农业大学共同发起了“乡村CEO”的培养计划,期待宁夏的乡村也能有腾讯和中国农业大学培养的“乡村CEO”加盟。

(作者系自治区政协委员)

--> 2025-07-02 ——从《乡村振兴的维度》汲取力量 1 1 华兴时报 content_93305.html 1 一部照亮中国乡村未来的思想地图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