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媛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每一粒粮食的背后,都凝聚着农民的辛勤汗水,也离不开农药这一重要农业生产资料的默默守护。在粮食生产的漫长历程中,农药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然而,它却常常被误解和偏见所笼罩。《话说农药》这本书像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正确认识农药的大门,让我们得以全面、深入地了解农药的本质、作用、发展历程以及与人类生活的紧密联系。
《话说农药》由华中师范大学杨光富教授和贵州大学宋宝安院士共同主编。这两位农药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凭借着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研究经验,赋予了这本书科学性和权威性。书中内容丰富多样,结构严谨有序,从多个维度对农药进行了系统阐述。
在“概念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答了大众对农药的基本疑惑,让我们清晰地知晓农药的定义、分类、作用机制等基础知识。了解到农药分为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多种类型,各自有着不同的作用方式和应用场景,共同为农作物的健康生长保驾护航。同时,对农药残留、每日允许摄入量、残留限量标准等概念的解释,消除了我们对农药安全性的误解。
“管理篇”介绍了我国农药管理体制、法律法规以及与发达国家的对比。农药管理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涉及生产、销售到使用的各个环节。我国不断完善的管理体系、严格的农药登记制度以及与国际接轨的残留限量标准,都旨在确保农药的安全、合理使用,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
“安全篇”结合实际生活中的食品安全事件,如“毒韭菜”“毒茶叶”“毒生姜”等,深入剖析了事件背后的原因。这些事件的发生,并非农药本身之过,更多的是由于生产者使用禁用农药、滥用农药,或对农药使用不当以及监管不力等因素。这让我们认识到,加强农药监管,提高生产者的安全意识和使用技能,是保障农产品安全的关键。
“生活篇”围绕公众关心的生活问题展开,如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是否使用农药、农药残留检测方法等。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并非不使用农药,而是对农药的使用有着更为严格的标准和要求。科学的农药残留检测方法,能够及时发现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问题,为消费者的健康把关。此外,对主要农作物常见病虫害及其防治的介绍,也为农民提供了实用的生产指导。
“故事篇”以生动有趣的笔触讲述了农药的发展历程,以及我国科学家在研制农药过程中的感人故事。从早期低效高毒农药的使用,到如今绿色农药的研发创新,农药的发展见证了人类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科学家在艰苦的条件下,潜心钻研、勇于创新,为我国农药工业的发展和绿色农药科技创新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的故事激励着我们不断追求科学真理,为农业现代化发展贡献力量。
农药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研究数据显示,农药使用挽回了世界农作物总产量30%至40%的损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农药更是扮演着关键角色。例如,在19世纪发生的爱尔兰大饥荒,让爱尔兰人口锐减近四分之一,主要原因就是马铃薯晚疫病导致的粮食减产绝收。如果当时有有效的农药防控手段,这场灾难或许能够避免。从这个角度来看,农药是人类与有害生物作斗争的有力武器,是保障粮食供应稳定的重要保障。然而,农药的不当使用也会带来诸多问题。双对氯苯基三氯乙烷(DDT)曾因其强大的杀虫效果被广泛使用,但后来发现它具有难降解、易在食物链富集等致命缺陷,给全球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最终被禁用。因此必须正确认识农药,严格管理、规范使用、科学发展。
农药的科学使用,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政府应加强农药监管,完善法律法规,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要加强科普宣传,提高公众对农药的正确认识。建议在大、中、小学校开展农药科普讲座,出版通俗易懂的农药科普手册和宣传画,媒体应加强正面宣传和科学引导。此外,加强基层农药使用者合理使用农药的相关培训,让他们掌握农药的科学使用方法,避免滥用农药。在未来的农业发展中,我们应积极推广绿色农药,加强科技创新,提高农药的使用效率,减少对环境的影响。要不断完善农药管理体系,加强科普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农药、正确使用农药。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农药作为保障粮食生产的重要手段,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和正确对待。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话说农药》这本书,共同关注农药问题,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作者系自治区政协常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