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邓 蕾
“我在村里的中药材种植园工作了40多天,日工资120元。在这里干活比外面打工方便,也能照顾家庭。”6月25日,泾源县黄花乡华兴村村民于萍花一边在中药材种植园覆膜、撒种,一边对记者说。
于萍花的这份工作,得益于黄花乡创新打造的特色劳务品牌战略。今年以来,黄花乡深入调研产业发展与群众务工需求,精准培育“黄花挖工”“黄花石工”“黄花的哥”三大劳务品牌。通过与宁夏共享劳务公司、胭脂峡景区及菌菇、中药材企业深度合作,搭建起家门口的就业平台,成功带动1500名村民实现就近就业。在“稳内”的同时,黄花乡积极“拓外”,今年已集中组织1293人次前往新疆、内蒙古、陕西等地,以及银川、吴忠等区内市县务工,帮助村民们在更广阔的天地里增收致富。
在泾源县泾河源镇河北村,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同样成果斐然。100余名村民在县内菌菇厂、牛肉干车间、水厂和牧场长期稳定就业;80余人凭借自身技能,自主经营露营基地、农家乐和养殖场,成为乡村创业的“领头雁”;还有80多人远赴陕西、包头等地,在建筑、餐饮行业打拼。“企业用工需求大,村里的妇女在田间干活,一天干10小时,能挣120元,加班能拿到132元。”河北村妇联主任伍爱琴站在田埂上,看着忙碌的村民们介绍。
为了让就业信息更畅通,就业渠道更宽广,泾河源镇政府积极探索“互联网+就业”模式。依托“泾水清源”公众号、村组微信群等线上平台,今年已精准推送54家企业的3980个岗位信息,让就业机会“触手可及”。积极举办闽宁协作等专场招聘会,开展“点对点”输送服务,已帮助204名求职者顺利踏上工作岗位。
“去年8月,泾源县委、县政府印发《泾源县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方案(2024-2025年)》,明确‘发展产业吸纳就业’‘挖掘潜力促进就业’‘鼓励创业带动就业’等14项重点工作,并配套‘一次性交通补贴’‘县外就业补助’‘铁杆庄稼保补贴’等11项奖补政策,持续开展有组织、定向化、技术型劳务输转,稳内拓外促就业。”泾源县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政策落地后,成效显著,截至今年6月份,泾源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7101人,县内就业12776人,越来越多的村民端稳了“就业饭碗”,鼓起了“钱袋子”。
泾源县将持续抓紧抓细就业服务工作,常态化开展技能培训,强化劳务协作对接,精准推送就业信息,进一步加大劳务输出力度,力争实现群众就业有去处、务工有渠道,为乡村振兴和群众增收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