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主管主办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1 华兴时报社出版






精耕细作汇智聚力 努力绘就乡村全面振兴美好蓝图

——自治区政协“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加快乡村全面振兴样板区建设”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分组讨论侧记

本报记者 纳紫璇 张红霞 郝 婧 韩瑞利 李 莹

深悟“千万工程”精髓,共绘乡村振兴宏图。

“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工程。20多年来,“千万工程”造就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万千农民群众,成功走出一条中国式乡村建设的实践路径。当前,宁夏将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将“精耕细作”理念深度融入“两确保、三提升、两强化”重点工作,坚守底线、夯实基础、谋求发展、推动振兴,在农业高质量发展与乡村全面振兴样板区建设的征程上,迈出了坚实有力的步伐。

6月27日,自治区政协十二届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在银川召开,聚焦“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加快乡村全面振兴样板区建设”主题展开协商议政。会议紧扣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坚决落实自治区党委“两化一振兴”部署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要求。会上,自治区政协常委、委员们分为四个专题5个小组深入讨论,34名常委提出101条意见建议,并邀请参与调研的部分市县政协委员与基层农民代表列席;相关厅局部门同志与大家现场互动交流,为我区乡村全面振兴样板区建设谋实招、献良策。

从“特色突围”到“融合破圈” 实现产业能级跃升

围绕“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情况”主题,第一专题分为两个小组进行讨论。常委们紧扣“千万工程”经验,为我区乡村产业发展勾勒出一幅“特色打底、融合赋能、共富托底”的发展图景。

“引黄灌区的青铜峡大米曾声名远扬,如今却鲜见优质产品,应重塑青铜峡大米高端品牌;充分挖掘固原马铃薯、中药材产业发展潜力,解决产业‘有资源缺市场’困境;依托泾源、隆德肉牛产业优势打造‘六盘山肉牛’区域公共品牌,通过统一标准、规范管理提升特色农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自治区政协常委马正红开门见山地说,要聚焦宁夏特色产业发展,立足本地资源禀赋,探索产业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之路,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在此基础上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增强产业吸引力,助力宁夏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做持久。

自治区政协常委杨彦俊说,近年来,宁夏深入践行“千万工程”经验,以科学规划和扎实举措,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乡村产业振兴之路。面对仍存在的精深加工不足、人才短缺等挑战,他建议,锚定目标,久久为功,以钉钉子精神持续推进乡村振兴,结合不同地区土地及灌溉资源优势,因地制宜打造差异化特色产业发展路径,绘制各具特色的富民蓝图。畅通城乡双向赋能,用要素流动激活产城融合动力,破解产业发展瓶颈,推动乡村产业向高质量、高效益方向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自治区政协常委郭嘉说,我区农村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产业层次较低、产业链条不完善、群众增收不明显等问题,建议在我区推广乡村“共富工坊”。“首要问题就是要全面摸排农村剩余劳动力,针对劳动能力、劳动意愿等,建立不同薪资、不同工种、不同产业的‘共富工坊’,精准对接供需双方,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优化与再配置。”郭嘉认为,尤其要建立健全村民与工坊利益联结机制,建立供需配对服务平台。推广“支部领办合作社+村企联建+村民入股”模式,让村民以土地、劳动力、资金等入股“共富工坊”,参与生产经营享受分红收益,确保村民在“共富工坊”发展中真正受益。

宁夏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被农业农村部确定为黄土高原夏秋冷凉蔬菜生产优势区和冬季设施农业生产优势区。

“建议运用‘千万工程’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的经验,根据自然条件、区位特征、资源优势等优化冷凉蔬菜布局,鼓励各地发展‘一镇一品’‘一村一品’。”自治区政协常委张亚红呼吁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政策,鼓励企业对蔬菜进行精深加工,推动冷凉蔬菜产业与文化、旅游、康养等产业融合发展。推广绿色生产技术,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实现“棚上发电、棚下种植”,打造一批具有宁夏特色的冷凉蔬菜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品牌。

红寺堡区政协委员魏小平深耕农业生产一线多年,对区域农业发展有着深刻洞察。“红寺堡区种出的好东西不少,但产业链短、卖不上价,品牌也不够响亮,合作社、企业这些‘领头雁’带动力还不够。”他盼着能给农业“加点料”:通过推进土地适度规模流转、实施设施新建与技术改造等措施,加快节水农业建设;聚焦葡萄酒、黄花菜、滩羊等特色产业,以集群化发展模式为核心,打造农文旅融合示范点,构建集农事体验、创意农业、休闲度假等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探索生态产业循环发展路径;深入挖掘特色农产品品牌价值,讲好移民区特色农业发展故事,让区域农产品变成响当当的“金招牌”,让老百姓的钱袋子更鼓。

发言声频频响起,传递的是乡村产业从“特色突围”到“融合破圈”的声音,说的不只是想法,更是一股子劲——要把特色做足、把链条拉长、把融合做深,让乡村产业从“单打独斗”走向“抱团发展”。

以“实招”见“实效” 扎实推进和美乡村建设

在第二专题的讨论现场,常委们认真履职尽责,围绕“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情况”主题,积极建真言、献良策。

清洁能源供热一头牵着群众冷暖,一头连着蓝天白云,是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乡村能源转型,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

自治区政协常委茹小侠说,近年来,我区抢抓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契机,结合资源禀赋,坚持从“热源侧”和“用户侧”双向发力,推进农村地区以“煤改电”供暖方式为主的清洁取暖项目建设,但仍存在农户用电取暖成本较高,农村电网配套建设投资大等问题。建议完善资金支持政策,降低项目投入及运行成本,探索多元化融资方式,拓宽金融机构支持清洁取暖渠道,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形成“企业为主、政府推动、居民可承受”的商业清洁取暖模式。

推进农村清洁取暖改造同样是自治区政协常委杨文笔关注的重点。他认为,将新能源电力冗余电量用于农村清洁取暖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建议将部分冗余电量由国网宁夏电力公司统一集采、销售,用于优化调整农村居民冬季采暖,降低采暖用电成本。”杨文笔说。

数字技术是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量。自治区政协常委曹一说,数字要素在引导我区农业生产智能化应用、市场营销等方面赋能作用逐步显现。建议健全数据权益保护机制,明确统一的乡村数字经济统计标准,规范乡村与企业上下游间及企业与政府间的数据流动,

 对数据的依法依规交易提供制度支撑。开展数字新农人培育行动,通过通俗易懂的科普方式,提升农户数字素养。

自治区政协常委金忠杰在调研中发现,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有些村庄规划缺乏前瞻性,没有实现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利用、村庄建设“多规合一”。“建议根据自然资源、空间形态、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地域文化等实际情况,因村制宜做好行政村的规划布局,以宅基地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有序合并空心村,着力盘活农村闲置低效资源。”金忠杰谈道。

“要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破除要素交换壁垒,完善乡村治理体系。”……讨论中,自治区政协常委徐永豪、曹晓虹、刘金星等也结合实际提出针对性意见建议,为我区乡村建设凝聚共识、汇聚力量。

农民是农村的主人,也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作为农业一线工作者,我深知乡村建设对农民生活和农村发展的重要性。”红寺堡区政协委员符正勇希望,加大政策扶持,建立乡村建设专项资金,引导涉农企业延伸产业链,开发特色农产品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推广“村集体+农户+企业”机制,让农民多渠道增收。

强化“软硬协同”补短板 为乡村治理提供现代化支撑

在第三专题讨论现场,常委们围绕“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主题,展开热烈研讨,现场气氛高涨,智慧火花频现。

自治区政协常委沈天君率先分享见解。他指出,我区在借鉴“千万工程”经验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上成果显著,但仍存在干群联动不足、长效管护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建议我区建立激励机制,激发村干部投身乡村建设的热情;强化“一事一议”制度,让群众深度参与环境整治决策、施工、评价全过程,实现从“要我做”到“我要做”的转变;鼓励成立农村环境整治服务组织,支持村集体承接建设管护工作,构建专业社会化管护机制。

自治区政协常委鲁宝杰接过话筒说,建议打造具有代表性、推广性的示范村庄,围绕农民增收、乡村振兴目标,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形成多方协同合力。完善乡村振兴示范点规划,将其纳入地区整体布局,结合村情、产业、文化等因素突出区域特色,融合土地利用、产业发展等多领域规划,以科学规划引领资源高效配置,增强示范点建设实效。

自治区政协常委蒋新录结合工作实际,提出数字化赋能乡村治理新路径。建议依托自治区、地市相关部门搭建“乡村数据共享平台”,推进“一表通”改革,实现数据“一次采集、全域共享”;借助宁夏算力优势,建设自治区级“乡村治理云”,为红寺堡区、西吉县等乡村振兴重点县(区)配备边缘计算节点,打通网络覆盖“最后一公里”。他表示,要以“千万工程”为指引,充分发挥技术革新“快变量”作用,筑牢制度保障“压舱石”,探索宁夏特色乡村善治之路。

“近年来,我区以城乡面貌提升行动为抓手,以农村厕所革命、生活污水垃圾治理、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短板,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坚实基础。”自治区政协常委张宏伟建议,坚持规划引领,加快中心村建设;坚持质量标准,持续推进厕所革命;坚持综合治理,提升垃圾污水治理水平;坚持监管并重,健全长效管控机制。

讨论中,自治区政协常委张艳芬、韩振军等积极发言。大家一致认为,“千万工程”经验为乡村治理提供了宝贵借鉴,需立足本地实际,探索适配的乡村治理路径,通过整合资源、优化机制、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等举措,全方位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推动乡村产业、生态、文化等全面发展,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注入动力。

破解要素配置堵点 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在第四专题的讨论现场,常委们围绕“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强化乡村全面振兴样板区建设要素保障情况”主题进行交流研讨,从农村产权交易、适老化改造、生态移民区建设等方面建言献策。

“近年来,宁夏在多地开展农村产权交易改革试点,已探索28项交易品类,累计交易金额达114亿元,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自治区政协常委魏爱群建议,设立自治区级交易中心,构建规范、开放、高效的市场体系,推动交易制度化、信息化。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建立纪检监察全程监督机制,确保交易“应进必进”,从源头防范基层“微腐败”,守护农民权益。

生态移民安置区作为宁夏生态保护与脱贫攻坚的重要成果,承载着改善移民群众生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使命。

“推动产业多元化发展,加大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与农村电商推广力度。”自治区政协常委毛明杰建议,加强生态保护宣传,推广绿色生产技术,建设污水处理设施,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实现环境管护长效化;实施“本土培养+外来引进”双轮驱动,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人才,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

当下适老化改造如火如荼。自治区政协常委杜勇将目光聚焦在农村适老化改造方面。她介绍,农村老龄化率居高不下,但养老服务中心、老饭桌覆盖率较低,供需矛盾突出。杜勇建议,借鉴山东“医养结合”模式,在城郊村推动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在基础较好的村庄建设“老年互助中心”,发动低龄老人参与互助服务。建立“老龄事务专员”制度,由村“两委”或退休乡贤对接老人需求,为老年人提供诉求收集、政策代办、生活照料等服务。

在统筹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进程中,农民持续增收面临产业附加值低、渠道单一等挑战。自治区政协常委陈艳菊建议精耕现代都市农业,实施品牌创优行动,完善产业、生产、经营体系,打造品质品牌制胜的产业集群。深入实施农民收入稳增计划,拓宽农产品线上销售、乡村旅游等增收渠道,让农民“钱袋子”鼓起来、生活品质提上来,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

西吉县将台堡镇火集村党支部书记火彦红说,村里水浇地多,种植冷凉蔬菜具有一定的优势,村“两委”探索出土地联产、农户单干、产品联销的联农带农生产模式,产业从“零散种植”向“规模化种植”转变,连续几年村民日子越来越红火。希望加大对火集村冷凉蔬菜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在农田水利设施升级、冷链仓储建设等方面给予专项补贴,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常委们一致认为,将按照自治区党委部署要求,围绕新时代“三农”工作,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聚焦“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建言出力,以实干实绩实效,展现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新担当新作为,为助力加快建设乡村全面振兴样板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宁夏篇章贡献智慧和力量。

--> 2025-06-30 ——自治区政协“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加快乡村全面振兴样板区建设”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分组讨论侧记 1 1 华兴时报 content_93154.html 1 精耕细作汇智聚力 努力绘就乡村全面振兴美好蓝图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