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振星 见习记者 李晨雨 文/图
推开吱呀作响的斑驳木门,檐角翻飞的彩绘凤凰正衔着褪色的云纹俯冲而下。中卫建筑彩绘传承保护基地的老宅院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卫建筑彩绘)传承人陈进德正用画笔细细勾勒出宅门上花朵的高光色块。
繁复细腻,每一笔一划都是陈进德的日常工作。从乡野描摹窗棂的油漆画匠,到为中卫高庙飞檐勾勒第一笔金漆,数十年光阴在笔锋流转。
朱砂点染半世纪 墨韵勾勒四十年
“记忆里,六七岁时的村庄,家家门楣都浸染着朱砂般的红土,木板上的人像被小孩们摸得泛起油光。”陈进德回忆起幼时的场景,那时并不知道建筑彩绘是什么,只痴望那些红与黄,想着如果自己能画画就好了。他和小伙伴用烧黑的煤核调成水墨,在夯土院墙勾勒歪斜的房屋炊烟时,命运的笔锋已在黄土墙皮上晕染开来。直到初高中,陈进德才开始正式接触美术教育。
1976年的中学画室里,美术老师陈继荣教他素描,而民间画师王在田刚好在校漆课桌——看老画匠手持排笔游龙走凤,铁架瞬间流淌春水绿,木纹在驼黄油彩里绽放年轮,这抹流行色烫红了少年心,连铅笔灰都染着漆香。“当时就特别希望自己将来可以像这些老画匠一样用笔如有神,想在彩绘领域有所成就。”陈进德说。
1978年夏季,他背着漆桶叩开闫吉红师傅的院门,开始走乡串户油漆绘画家具。
精工琢玉求新境 巧艺破茧跃云端
1983年,中卫高庙文物修缮工程招募彩绘匠人,23岁的陈进德重逢民间画师王在田。木脚手架搭起的庙宇飞檐下,他郑重向老师傅行拜师礼,自此开启3年的系统性学习:从桐油熬制、地仗处理到旋子纹样勾描,每日与朱砂石绿为伴。
“我在1986年高庙二次修缮工作会议上被正式任命为彩绘工程负责人。面对这座占地庞大的古建筑群,我还是有些胆怯,放不开手脚,在县领导的鼓励下,我才有了信心。”陈进德清楚记得,为了确保工程质量,县上决定在工程开工前先到外地参观学习。他与县文化馆摄影师登上开往北京的绿皮火车,在故宫太和殿、颐和园长廊留下了好学的足迹,胶片拍了整整3卷。返程列车上,陈进德对着速写本熬红双眼,3天后交出的《中天楼彩绘设计方案》让领导们眼前一亮——飞檐戗角的云纹创新而不失古朴庄重。
1987年3月中旬,修缮项目正式开工。“当时的高庙建筑由于数年没有油漆保护,彩绘雕刻的图案失色非常严重。为了提高彩绘修复的档次,我带着团队革新传统技法:斗拱雕上博古纹与喜鹊登梅,梁枋改绘‘风波云子’连珠纹,将古法融入进苏式彩绘的雅致里焕发异彩。施工团队先搭建脚手架,清除建筑表面污垢后,对外观梁枋和柱子进行清漆与桐油涂刷,等干燥后用猪血混合砖灰制成泥子反复刮涂,经过多次填刮找平和打磨处理,对椽头、梁枋进行包布防护,柱门处则采用包布或包麻工艺。针对中卫古建筑特色,重点在殿堂门堂的下部门堂运用民间‘上五彩’技法彩绘雕刻纹样,正间明柱涂刷红色磁漆并书写沥粉金线对联,最终才完成修缮。”每当陈进德想起中卫高庙的修缮工作,眼中总会泛起欣慰的光芒。
这座始建于明代的古建筑群,在陈进德团队的巧手下不仅恢复了昔日神韵,更以朱漆金纹、飞檐雕梁的华彩姿态重获新生。当脚手架卸下的那一刻,阳光倾泻在门堂下沥粉金线书写的楹联上,连檐角的喜鹊登梅纹都仿佛振翅欲啼,这座已有600余年历史的古建筑在能工巧匠的手中焕发新生,在现代城市中愈发璀璨夺目。
1988年,中卫县启动鼓楼修缮工程,陈进德受邀负责彩绘设计施工,组织瓦工、木工、彩绘工协同作业。同年他进入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北京分校进修。1989年陈进德特邀合作过的木工师傅胡生福携3名徒弟,共同打造家庭佛楼并设计“璧山橱”隔断,该作品参照民国时期样式改良:主体为带五孔莲花夔龙纹小花窗的门头,中部镶嵌凤凰牡丹浮雕板,两侧条屏上部留扇面画框,中部设置五格三平装盒芯花窗,底部配置四块玻璃装饰扇。
上世纪90年代末期,高庙建筑群彩绘工程经过多轮图案调整优化,最终确立“如意旋子彩绘”名称,形成具有中卫地域特色的彩绘体系,标志着中卫建筑彩绘工艺步入规范发展阶段。
匠心守护老手艺 非遗绘就新图景
“当非遗逐渐走进大众视野的时候,我立下誓言:既要让千年技艺在青少年的指尖重生,用技艺传承火种;也要让老手艺跃入时代浪潮,将百年纹样刻进数字云端。我深知,真正的传承不是供奉历史的标本,而是让老工具墙垒成扎根乡土的文化灯塔,让每份颜料包成为灵动的技艺课堂,织就一张贯通教育、产业、创新与生命的传承之网。”陈进德说。
经过多年彩绘技艺传承,陈进德培养出多名徒弟,其中王洪财为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王吉平、陈学军、陈学儒、陈学贤、崔丽芬、吴莹获评中卫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
中卫建筑彩绘传承保护基地最初设于高庙西天池院内二层,后因场地限制增设牛滩工作展览室,高庙原址保留陈列室对外开放。鉴于牛滩传承基地空间有限,去年6月在牛滩村综合文化中心新建“拾筑非遗 中卫建筑彩绘”活动室,兼具展陈、创作、技艺演示等功能。
如今,中卫建筑彩绘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依托老宅建立区级传承基地,作品在各级非遗展览中亮相。近年来先后接待国家非遗司、自治区文化厅等部门领导和各地游客,广受好评。
“我们要以匠心守护这份流淌在飞檐斗拱间的文化基因,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让中卫建筑彩绘为乡村振兴添彩,为文旅融合赋能,让老手艺在新时代续写新篇章,让传统文化瑰宝成为讲好中卫故事的生动名片。”陈进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