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振星 见习记者 张 雪
“小云,‘佐妈妈’来看你啦。”每当熟悉的敲门声响起,11岁的小云(化名)就会像小鸟一样飞奔过去,扑进那个温暖的怀抱。“爱心妈妈”、马营村妇联主席佐秀霞用三年如一日的坚持,为小云和弟弟的生活带来了希望的曙光。
小云家是一户多残家庭,父亲听力二级残疾、母亲智力二级残疾,弟弟因意外导致肢体三级残疾。这个靠低保和村救助维持的家庭,让小云过早地扛起了照顾全家人的重担。
“第一次见到小云,她躲在门后,只露出半张脸,眼里满是警惕和不安。”佐秀霞回忆道。当听说她是来帮扶的“爱心妈妈”时,小云反而显得更加紧张,小小的身体不自觉地往后缩。那一刻,佐秀霞明白,这颗幼小的心灵已经被生活的重担层层包裹,需要极大的耐心才能融化。
佐秀霞定下了“一月三访”的铁律。起初的拜访总是小心翼翼——她不会贸然靠近,而是保持适当距离,轻声细语地说话;不会直接问敏感问题,而是聊聊学校里的趣事;不会空手而来,总会带些小云喜欢的零食和文具。“我记得第三次去时,带了一盒彩色铅笔。小云接过时,手指微微发抖,嘴角有一丝上扬。”这个细微的表情变化,让佐秀霞看到了希望。
为了更好地帮助小云姐弟,佐秀霞开始自学儿童心理学和特殊教育知识。她的手机里存满了各种教学视频,床头堆着《儿童心理发展》《特殊儿童沟通技巧》等书籍。“有一次,看到小云弟弟因为拿不到玩具发脾气,我就想起书上说的‘替代沟通法’。”佐秀霞蹲下身,与孩子平视,用简单的肢体语言和图片耐心交流,最终让孩子破涕为笑。
对小云的学习辅导,佐秀霞更是倾注心血。每次检查作业时,佐秀霞都会用“三明治评价法”:先真诚地夸奖一个优点,然后温和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最后再给予鼓励。“你的字写得越来越工整了,如果这道数学题能多检查一遍就更好了,不过你这么聪明肯定很快就能掌握……”这样的沟通方式,让小云逐渐建立了学习自信。有一个下午,佐秀霞照常来家访。小云神秘地拉着她进屋,然后小心翼翼地从书包里拿出一张写着“进步之星”的奖状。“那一刻,孩子的眼睛亮晶晶的,像藏着星星。”
在佐秀霞的感召下,马营村妇联已有8人加入“爱心妈妈”的帮扶队伍,并建立起“五个一”帮扶机制:每天一次微信问候、每周一次上门辅导、每月一次专业评估、每季一次集体活动、每年一次健康体检。佐秀霞还创新性地开展“爱心妈妈”培训会,分享经验和心得。
佐秀霞用行动证明:爱的力量可以融化最坚硬的寒冰,而改变一个孩子的命运,往往就藏在那日复一日的坚持与细节之中。在这个西北小村庄里,“佐妈妈”们的故事仍在继续,如同涓涓细流,滋润着更多需要关爱的幼小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