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主管主办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1 华兴时报社出版






兴庆区通南村:土里长出“金疙瘩” 西蓝花奏响致富新乐章

本报记者 纳紫璇

盛夏时节,兴庆区通贵乡通南村3700亩西蓝花田犹如绿浪翻涌的翡翠海洋,在黄河水滋养的沃野上绵延铺开,凭借着得天独厚的土壤条件与科学种植模式,勾勒出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通贵乡的土壤酸碱度堪称西蓝花生长的“黄金温床”,培育出的西蓝花不仅口感清甜爽脆,保鲜期较普通产区延长3天至5天,饱满紧实的花球更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我们的西蓝花自带‘品质光环’,在去年的基础上,亩均增收3500元至6000元。”种植户司学忠望着长势喜人的西蓝花田说。

为充分发挥土地效能,通南村推行春秋两季覆膜种植模式。黑色地膜给土地披上保温毯,既锁住土壤水分,又能提升地温,让西蓝花生长周期缩短10天至15天。如今,这里的西蓝花实现一年两茬高效种植:3月底种植春茬,4月中旬续种二、三批次,6月下旬开启二茬种植周期,两茬平均亩产达3000斤。

“从土里长出来的不仅是菜,更是好日子。”产业发展不仅带来经济收益,更带动当地就业。目前,通南村的西蓝花产业已带动8户种植户投身其中,吸纳了200人务工,为周边村民提供了在家门口就业的好机会。从田间劳作到大棚管理,从分拣包装到运输销售,每个岗位都凝聚着村民们辛勤的汗水,也承载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以前外出打工很辛苦,现在在家门口就能赚钱,还能照顾家人,日子越过越有盼头。”在西蓝花种植基地务工的村民田霞说。而种植户们看着自家地里丰收的西蓝花,更是满心欢喜,对未来的种植规划充满了信心。

通南村的西蓝花产业,照亮了乡村振兴的道路。它以全产业链的模式,将土地、人力、技术等资源高效整合,不仅为当地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更激发了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相信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西蓝花产业将继续蓬勃发展,带领更多村民走向致富之路。

--> 2025-06-05 1 1 华兴时报 content_92304.html 1 兴庆区通南村:土里长出“金疙瘩” 西蓝花奏响致富新乐章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