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毕 竞
“坐着讲作风,不如干起来看作风;催着群众干,不如带着群众一起干。”这是“自治区劳动模范”,大武口区人民路街道工人街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倪艳红的人生信条。社区无论大小事,她总是身先士卒,冲在最前头。
人民路街道工人街社区现有居民5602人,是第一批廉租住房安置区,残疾人多、老年人多、低收入人群多、就业困难人群多,是公认的治理难度大的老旧小区。房屋建设使用年限久、功能配套不齐全、雨水污水排泄不畅、环境卫生脏乱差,治安和消防都存在较大隐患。倪艳红把这些事始终记在心头,工作这些年,她与多个部门沟通协调,组织召开房屋置换协调会,最终为居民置换了新房子,让棚户区居民告别老房子、迎来新生活,切实提升了辖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张姨,我们来帮您收拾收拾屋子。”5月20日,倪艳红同两名工作人员熟门熟路地到独居老人家中忙活起来,擦镜子、擦窗台,一会儿工夫就将小屋打扫得干干净净。“家里米面吃完了吗?需要买啥您尽管跟我们说。”倪艳红的足迹遍布社区每一个角落,居民的烦心事、麻烦事、困难事,她全部记在心上,一步一个脚印地走来,社区的面貌也在这些动人的故事中一天天改变。
工人街社区共有300多名残疾人,多数为困难家庭。她为残疾人家庭量身定制“就业套餐”,成立互助合作社,教授残疾人手工制作羊脂皂、手工编织品等,联合志愿团体打开手工制品销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开展“线上+线下”展销,实现产品研学、制作、销售产业链无缝对接。建立阳光天使创业一条街,辐射带动40名残疾人从事个体经营、文创作品制作销售、文艺展演等活动。创建残疾人文创集市,宣传推广他们的文化艺术作品并积极售卖,推进手工艺品“进商圈”“进景区”。目前,工人街社区残疾人手工制品每月线上销量就达1000余件,残疾人月人均收入达1000多元。
倪艳红引导社区为高龄老人、独居老人及残疾人开展上门、代办、代购等服务,先后组建“好八连巡逻队”“兵哥哥志愿服务队”等志愿服务团队。创新“七微”新模式,构建社区治理“大舞台”。组建“微调解”队伍,化解纠纷;与石嘴山市中级人民法院结成党建“红色联盟”,成立“红色微法庭”,排忧解难;组建专业心理咨询“微咨询”团队;成立“微品社”演艺组织,用小话剧宣讲大政策;设立支部生活馆等“微宣讲”平台,讲好初心小故事。
“社区工作只赚不赔,因为投入的资本最少,收获的情感最多。不管年龄多大,只要党和群众需要,我愿意在这个‘婆婆妈妈’的岗位上一直干下去。”倪艳红说。从青春到中年,倪艳红用热情和辛勤努力,在最平凡的工作中践行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用担当赢得了组织和群众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