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主管主办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1 华兴时报社出版






“我们心中的顾金海烈士永远20岁”

本报记者 梁 静

日前,记者走进位于利通区的“顾金海少年军校”,校内展示室中,每一张照片、每一段文字,都生动描述了顾金海烈士从出生、上学到立志报国、志愿参军、壮烈牺牲的过程,充分展现了顾金海身上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

1986年,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年仅20岁的顾金海全身9处受伤,弹片击中了他的右太阳穴和肋部,在生死关头,他拼尽全力大喊“快救队长”,最终因流血过多而壮烈牺牲。战后,中央军委授予他“战斗英雄”称号、追认“一等功臣”。

铭记英雄为国捐躯之壮烈,感怀人们缅怀英雄之情切,重温顾金海的故事,向英雄致以深情的礼赞和崇高的敬意。

连写18份请战书

1966年1月,顾金海出生在灵武市郭家桥(今属吴忠市利通区)山水沟村一个普通农户家中。1984年,18岁的顾金海主动报名参军,由于当时他的两个哥哥都在部队服役,村干部考虑顾金海走了之后家中会缺少劳动力,便没有同意。顾金海软磨硬泡,说服了村里和乡上的干部,实现了梦寐以求的愿望,穿上了军装。

入伍后,顾金海被分配到了兰州军区某师炮兵团。在部队,他苦练军事技能,很快就成为了军政全优的战士。1985年10月,顾金海被分到榴弹炮营的连队当了炮手。他不甘心待在前沿阵地的“后方”搬炮弹,连写18份请战书,最终,如愿以偿地调到了曾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屡建战功的“特功五连九班”。在九班,顾金海起早贪黑,加大训练强度和难度,虚心向班长请教,凭着他不服输的劲头,短短一个月,步兵五项技术考核名列全班第一,受到嘉奖。

1986年盛夏的中越边境,酷热胜似蒸笼。“特功五连”奉命往山上背石头构筑阵地工事。他们既要避免敌军的炮击,又要避免蛇蝎、蚂蟥的叮咬,任务相当艰巨。这年夏季,顾金海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

1986年10月中旬,“特功五连”奉命参加兰州军区47集团军策划的“兰剑-B行动”。“兰剑-B行动”意为“兰州军区之利剑”,主要任务是对敌604、968高地实施拔点作战,这是军区轮战部队开赴前线后打的第一仗,也是最大的一次作战行动。

10月12日一大早,“特功5连”举行了出征誓师大会,他们的身后挂着一副巨大的对联:壮士誓卫国笑洒满腔热血,蓝剑勇出鞘定斩寇敌凶顽。在誓师大会上,顾金海连着唱了自己最爱的3首歌:《再见吧!妈妈》《可爱的宁夏》《血染的风采》,他或许没有想到,这歌声,竟是他留在人间最后的旋律。

10月14日,战斗正式打响。战场上,敌军投出一颗手雷,落在了距顾金海和毕东玉只有两米的地方。“手雷!”顾金海大喊一声,一把将战友推倒,并扑在对方身上。战友脱险了,顾金海身上5处受伤,鲜血染红了军装。他顾不上包扎,咬牙继续战斗。此时,敌军一发炮弹在他身边爆炸,气浪将他掀倒,顾金海昏了过去,手上仍牢牢抓着爆破筒。醒来后,顾金海再次顽强地投入战斗,鲜血从他的军装中汩汩流出。生命垂危之际,身边的战友要送他下阵地,当他看到队长马权斌伤势虽重仍在坚持战斗时,大声喊道:“不要管我,先救队长!”这震撼人心的一幕被战地记者真实地记录下来。随后敌人密集的炮弹在他的身边爆炸,顾金海壮烈牺牲,年仅20岁。

英雄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顾金海牺牲后,战友们在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了两本日记。在日记中,顾金海这样写道:“我愿将一腔热血洒在南疆,生身父母少了一个孝子,祖国母亲却多了一个忠烈!”寥寥数语,彰显拳拳报国之心。

顾金海骨灰运回家乡的那一天,上万群众站在夜晚的凛冽寒风之中,含泪相迎。

顾金海生前留下的照片很少,参战前夕他让战友专门给他拍了一张照片寄给家人,这张照片就成了顾金海寄给家中的最后一封家信。听闻儿子牺牲的消息后,老父亲顾成因无法承受失去儿子的巨大悲痛,晕了过去。母亲杨玉花因为整天哭,眼睛看不见了,儿子留下的一张照片成了老两口心里唯一的寄托。

儿子入伍后,杨玉花老人再没有见过他。想他的时候,她就趴在桌前,端详着顾金海的照片。在老家小院,顾成老人曾经专门整理出一个房间,里面挂满了政府为顾金海颁发的锦旗、顾金海战斗事迹展板,各界人士探望烈属时送来的字画敬辞,桌上陈列着顾金海的奖章和他为数不多的照片。想儿子时,顾成老人就抱着被子,在这间屋子里面打个地铺,就好像儿子还陪在身边一样。

2008年,顾金海在参战前写好的遗书被一名捐赠者赠予47集团军军史馆。由于顾家父母年岁已高,为了避免老人再度受到精神刺激,顾金海牺牲后,顾金海的兄弟姐妹没有让父母看那封家书。时隔22年,这封遗书才公布于众:“你们身边还有几位哥哥、嫂嫂和弟弟妹妹,我相信你们的晚年是会幸福的。爸爸妈妈,我万一回不了,请你们不要给地方政府和部队增添麻烦,也不要给地方政府提出任何要求。这样我就是死于九泉之下,也会感谢爸爸妈妈。”

矢志不忘先烈遗志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英雄烈士褒扬纪念工作,强调要永远铭记英雄烈士的牺牲和奉献。军地各级按照中央统一部署,深入开展英雄烈士褒扬纪念工作。

顾金海牺牲后,当地政府每年为顾金海父母发放烈士遗属抚恤金,并特地将顾成的家翻修一新,将他们当年住的土坯房盖成了砖瓦房。每年到了庄稼播种或者收获的季节,当地党员、干部、学生及各界人士会纷纷主动帮助顾金海父母干农活。顾成夫妇一再婉拒,但大家希望以此来表达对烈士的怀念。

顾成夫妇一直生活在农村,考虑到过冬烧煤炉有一定的危险性,2014年,政府和当地驻军为老人安排了享受集体供暖的安置房,房屋之中已经布置好了家具和家电,请老夫妇直接搬过来住,水电费和取暖费由政府承担。但顾成夫妇很少去城里居住,大多数时间还是住在乡下的老屋,始终不愿多花政府的钱。

多年来,顾金海家人按照烈士的遗愿,从来没有向政府提出过多要求。2020年2月,顾成老人去世,杨玉花老人于2023年1月去世。老两口一生共养育了6个子女,其中4个儿子参军入伍。顾金海的大哥、三哥退伍后回乡务农,大哥68岁,三哥62岁,享受国家定期抚恤补助60周岁以上农村籍退役士兵老年生活补助;五弟参军后退伍,现在陕西省清涧县交警大队工作;妹妹曾在郭家桥乡工作,目前已退休。

如今,在顾金海的家乡,人们以多种形式缅怀英烈。2025年4月,利通区郭家桥中心学校组织开展“缅怀革命先烈 传承红色基因”行走的思政课活动。该校是顾金海的母校,也是“顾金海少年军校”的挂牌学校、国防教育示范学校。学校将德育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国家安全教育深深融入各项教育活动中,打造了学生体验军事化训练的实践基地,将开展训练和体育课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坚强、刚毅的军人品质和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

校内设立了“传承红色基因 汇聚强军力量”“赓续红色血脉 激扬时代精神”“军校砥砺少年志 满腔豪情铸军魂”等五大展区,设置了24个六棱旋转柱,展示了100多位不同时期的英雄人物以及他们的红色故事。

学校还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防教育活动,使全体学生了解基本的国防知识,学习初步的军事技能,不断增强国防观念,激发爱国拥军热情,以顾金海英雄为榜样,坚守信念、砥砺品格、增长本领、立志报国,赓续英烈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努力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少年。自2014年至2023年,学校培养出38名军人,国防科技大学等军事院校生13名。

历史的天空群星闪耀,烈士的名字是其中最璀璨的星辰。他们以生命为代价,在时光的长卷上写下“信仰高于生死”的永恒命题。“我们心中的顾金海烈士永远20岁。”如今,在银川福寿园人文纪念园福寿园英烈广场,顾金海烈士的雕像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当我们抚摸胸前的鲜红党章、仰望飘扬的国旗,或是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时,便是在回答烈士的遗志:这盛世,终如您所愿;这薪火,必将代代相传。

--> 2025-05-15 1 1 华兴时报 content_91263.html 1 “我们心中的顾金海烈士永远20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