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振星 实习生 李晨雨
郭生海,吴忠市政协委员,高级农艺师,宁夏新大众机械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总经理。多年来,他专注智能农机研发,带领企业实现从传统制造向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的跨越,也为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注入新动能。
被授予“自治区劳动模范”荣誉称号后,郭生海表示,“荣誉属于过去,只有创新和奋斗才能创造未来。”
从田间少年到巧手工匠
多年前,在青铜峡市叶盛镇的麦浪深处,少年郭生海在晨光中挥锄劳作的身影,为未来的匠人之路埋下伏笔。1982年高中毕业后,他白天在田间耕耘,夜晚在灯下研读《中国农业机械化》杂志。
1986年,郭生海敏锐地捕捉到农业机械化的时代机遇,背起行囊走进青铜峡市农机修造厂。6年学徒时光里,电焊火花在他手上绽放出别样光彩。3位师傅的言传身教,让他在水暖安装、机电维修领域练就过硬本领。
1992年,27岁的郭生海在叶盛镇开了一间电焊铺,在不到10平方米的铁皮棚里,他借着气焊枪幽蓝的火光修补农具,飞溅的焊花在他洗得发白的工装上烫出星星点点的窟窿。街坊们起初只当这是个能修耧车、会改犁铧的巧手后生,直到有人发现他工具箱底层压着的手绘图纸——播种机传动结构图,才惊觉这个沉默寡言的青年心里揣着团火。
小店生意一天比一天好,学徒也越来越多,于是他不断扩充生产设备,放开手脚进行农业机械的设计和加工。1995年,曾经的电焊铺已成为叶盛镇远近闻名的农业机械加工修理厂。
创新驱动以科技赋能现代农业
2007年,根据发展需要,郭生海将农机厂变更为宁夏新大众机械有限公司,“要让塞上农机走出山沟沟。”这是郭生海在公司改制时立下的誓言。当他把研发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在零下20摄氏度的寒风里调试设备,在40摄氏度高温的车间里打磨零件,农民出身的他始终牢记“每颗螺丝都要对得起乡亲们的血汗钱”。
虽然事业有成,但郭生海从未停止过钻研。2009年,他将公司搬迁到青铜峡市嘉宝工业园区,通过与宁夏农学院开展产学研合作,让实验室里的图纸化作惠及万千农户的创新成果:全国首创的无人驾驶TMR车智能饲喂系统,将精准饲喂误差控制在±2%以内;替代进口的全日粮制备机,让宁夏牧场的生产效率提升30%……
在郭生海的带领下,公司发展得又稳又快,逐渐迈入了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快车道。2021年公司党支部被评为基层党组织先进党支部、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22年被自治区党委授予自治区智能化饲养装备研发创新团队;2023年被评为农业产业化自治区重点龙头企业;2024年建立博士后工作站、自治区技能大师工作室,并被认定为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郭生海也先后荣获“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奖”“吴忠市五一劳动奖章”“吴忠市优秀共产党员”“吴忠市劳动模范”“吴忠最美科技人”“青铜峡市优秀人才”、首届“古峡工匠”等荣誉称号。
事业蒸蒸日上的郭生海不忘自己政协委员的身份,积极参加吴忠市政协组织的相关调研,结合实际,提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意见建议。他还心系困难群众,与其他委员一起到瞿靖镇尚桥村、裕民街道银河社区、紫薇社区和陈袁滩镇黄河楼社区看望慰问20户困难老党员、困境妇女和儿童,捐款近2万元,为他们送去了米、面、油等生活物资,用实际行动彰显了政协委员的责任和担当。
从街边小铺到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郭生海始终保持着田间少年的质朴。从修补农具到自主研发,他带领团队在青贮取料机、全日粮智能配料装备等创新领域不断突破,用60项专利在黄土地上书写现代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