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主管主办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1 华兴时报社出版






平罗文昌阁

张 嵩

据清《道光平罗纪略》记载:“文昌阁临唐徕渠,携榼凭轩,翛然意远。”言其临渠而建,若能携酒在此凭轩赏景,必是超逸高远。该《纪略》卷八还载有道光时平罗籍官员俞德渊所撰《重修文昌阁碑》一文,较为详细地记录了此“阁”的修筑增建过程:“阁系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庠武生龚弼倡众建修,历数岁始成。”“嘉庆七年(1802年)有士人张德绪等营运筹措,于阁前拓地数丈,增筑台基,甃以砖石。”“甲戌春,有刘俊等念前功未竟,相于计划,发愿重修。”“遂成一巨阁也”。平罗文昌阁,又称文昌宫,原址在今平罗县古城外东南角,上世纪50年代遗址尚存,有约3米高的土台,后城市扩建时拆除,殊为遗憾。尽管其中有诸多人为因素极其局限性,但这也是历史发展进程中不可阻挡的趋势。幸运的是文昌阁在当年曾列入平罗“八景”之一,当地官员文士留有诗作,从对“阁”的描述中可以窥其概貌一二。平罗的这座文昌阁从动工始建又经过数十年间三番五次的修葺及扩展,“遂成一巨阁也。”足见其规模宏阔、气韵不凡。文昌阁在古代的主要作用是祭祀和求学,也是供奉文昌帝君的场所。文昌帝君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被视为掌管文运、科举的神祇,文人士子为了祈求科举顺利都会来此祭拜,“文昌”之地也逐渐成为文人聚会、吟诗唱和的一个重要场所。此外,文昌阁还用于藏书、讲学、研讨等文化交流活动。因此这里对于古代文人来说具有重要的人生意义和心目中的崇高地位。文昌阁或称为文昌楼、魁星阁、奎阁、魁星楼等,大多数地方皆为保一方文风昌盛而建有类似的楼阁。

文昌阁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今天在许多地方仍能看到它的身影,其见证的是文脉的昌盛与兴衰。平罗作为有着数百年悠久历史的县域,对文化的重视程度从清中期所建的“文昌阁”就能看出它的渊源。在《道光平罗纪略》所记的平罗“八景”中,文昌阁是以“杰阁层阴”的“唯美身份”出现的。“杰阁”,寓意高阁凌霄,而“层阴”,则是柳荫环绕,表明文昌阁的高崇及周围景色的优美。《道光平罗纪略》卷八“艺文”录有蒋延禄的《杰阁层阴》一首;《道光续增平罗纪略》卷五“艺文”中载有张梯、王以晋、郭鸿熙的诗各一首。

蒋延禄的诗是一首七绝:

和烟和雨柳阴间,高阁凌霄任往还。

向晚开轩凭一眺,苍茫粉本落西山。

文昌阁之高宇凌霄,正是人们借此凭栏远眺的好去处。这里文气十足,置身其中,咏怀抒意,自会心旷神怡。春日之时,“和烟和雨”,柳荫环翠,春和景明;落照时分,“开轩一眺”,夕阳渐渐沉入巍峨高耸的贺兰山中,霞光铺陈,气象奇妙;当此之际,就会有一种“夕阳无限好”的感慨涌上心头。诗作意象萌动,情思荡怀。此阁本是当地文人精神寄寓之处,登高赏景,当是别有一番滋味。

张梯的诗是两首七绝:

天府文光百丈开,培风特起最高台。

春秋灌献人无数,不是书生不上来。

紫阁雕甍耸几层,窗开四面晓霞蒸。

上头原近青云露,愿与诸生努力登。

两首诗皆是抒发情志,激励后学的内容。前一首借喻文昌阁之“高台”,以“春秋灌献”为意象,寓意培养吸纳人才。后一首则以“紫阁雕甍”“窗开四面”为喻勉,鼓励学子发奋学业向着“青云”含露之处“努力”攀登。诗意明快,内容积极,表露了封建时代一位县令重视教育的心迹和远见,难能可贵。

王以晋的诗是一首七绝:

丹梯上到最高层,帝座当头问欲譍。

趁尔诸生腰脚健,青云有路早宜登。

王以晋的这首诗也是以文昌阁为“青云路”,激励学子“寒窗苦读”。要想“丹梯上到最高层”,还得趁着“腰脚健”朗,年华正好,不懈奋斗,方能期冀着早日登顶。诗作寓意明显,毫不隐讳。但要通过读书真正“登顶”的人毕竟少之又少,许多时候只是一种愿景,这也反映出了封建社会读书人的悲哀。

郭鸿熙的诗也是一首七绝:

槛外满渠新水暖,窗前几片白云来。

为登杰阁一凭眺,顿觉平生眼界开。

诗作简单明了,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发,先景后情,情景交织,寄托了作者登高远眺、眼界顿开的敞亮襟怀。

从文昌阁的修筑及其时任官员与当地文人的赋诗吟诵,足以表明清代平罗县还是很看重文化与教育的发展。平罗地处偏远的塞上,又曾是明代“平虏”的前哨,虽兵马往来,但文化交流从未间断,至清代雍正年间正式立县,至此可以看出平罗县还是有着较为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在塞北之地是领了风气之先的。当然,古之塞上兵戎之地,明清之时域外人士对平罗的认识还是有一定的误差。清代乾隆年间著名文人、桐城派散文之集大成者姚鼐在其所著《惜抱轩诗文集》中有一首诗作,提到了“平罗”,诗名《送左冠伦丈往平罗》:

万里灵州外,孤怀焉可论。

关山疑路尽,士马尚秋屯。

河水流中国,寒阳下塞门。

重开汉四郡,豪杰几家存。

这是一首送别诗,写得豪情激越、铿锵有力,但对灵州之所在,自然也包括平罗在内,印象还停留在“关山疑路尽,士马尚秋屯”的战事年代,甚至有一种“河水流中国,寒阳下塞门”十分边远苦寒的感觉。域外描写“平罗”的诗作见之甚少,姚鼐又是鼎鼎大名的人物,“留此存照”,也可以感知一下彼时外界对“平罗”的“印象”。总之,重视教育、培养人才尤为重要。平罗“文昌阁”折射出的就是一面检验历史文化与教育的镜子,“阁”后来虽然被拆毁了,看似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但它所承载的看不见的“文化”使命应该远没有完成,更要接续努力。

--> 2025-05-14 1 1 华兴时报 content_91236.html 1 平罗文昌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