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主管主办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1 华兴时报社出版






闽宁协作“蘑”力展开 大武口区食用菌产业打出组合拳

——宁夏农科院与大武口区深化院地合作探索菌菇产业融合发展新路径

本报记者 李 莹

“温度控制在18摄氏度至22摄氏度,湿度达到60%左右,通过智能化监测设备,我们能够实时监测菇棚的情况,根据情况及时调整棚内环境。”近日,在大武口区隆惠村食用菌产业园里,技术员杨晓霞记录着菇棚里的数据。去年从福建省古田县学成归来的她,已是园区技术骨干,每月能拿4000多元工资。园区里,像她这样在家门口变身“产业工人”的村民已有100多人。

这片年产300万棒菌菇的产业园,三年前还是废弃的盐碱地,发展传统农业效益低。2021年,在自治区领导关心和指导下,大武口区抓住闽宁协作机遇,改造废弃温棚发展食用菌产业,开启了“盐碱地治理+科技兴农”的破局之路。

尽管大武口区拥有劳动力充足、交通便利等优势,但在食用菌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仍面临着诸多困境,菌种选育和菌棒质量问题尤为突出,特别是品种单一、依赖外购,导致菌棒死亡率高,影响了产业效益。

产业发展的转机来自自治区政协的关心支持,通过搭建协商平台,促成大武口区与古田县政府达成跨越千里的“联姻”,并积极推动该区与宁夏农林科学院合作。去年4月,通过组织挂职方式,选派了宁夏农科院食用菌专家任怡莲带着“科技锦囊”入驻大武口食用菌产业园,扎根食用菌产业生产一线。任怡莲携手宁夏农科院技术团队、大武口区本土人才,联动区外福建、上海等国家团队专家,组建了梯队科学、学科互补的团队10余人,成功申请获批了宁夏首个自治区级食用菌资源与种质创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大武口区企业构建了市场化运行机制,平台落地大武口食用菌园区。平台通过定期开展系统的学习培训活动,线上搭建知识桥梁,线下点燃智慧火花,共同开发出一套系统培训课程资源,为当地食用菌产业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去年冬天,在大武口区政府与古田县政府的支持下,任怡莲组织协调大武口区星海镇、农水局,带领15名产业带头人及种植大户前往古田县10家企业实地观摩学习,吸取先进经验,拓宽发展视野。她还不定期邀请福建、上海、天津等技术人才赴大武口区交流合作,定期为农户提供全方位的食用菌种植技术指导,大幅提升了当地从业者的专业技能,全力促进区内外技术引进与交流。

宁夏农林科学院将实验室建在了产业基地,促进人才资源与地方实践、场地资源的融合。在大武口食用菌种扩繁中心里,实验室显微镜下的菌丝正编织着产业新图景——香菇、平菇等大宗食用菌母种提纯技术,让菌种纯度不断取得突破;液体菌种生产中试线打造,菌种生产产能有效扩张。任怡莲团队还积极挖掘贺兰山野生菌物资源,筛选具有开发潜力的野生菌物,致力于人工驯化菌种的培育。

如何激活“蘑菇经济”,提高当地食用菌产业园区综合效益?任怡莲主张走食用菌产业走多元素融合发展之路,积极推动星海镇与石嘴山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将食用菌产业与研学科教、餐饮文化等领域深度融合;凝练组织宁夏农科院、石嘴山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等合作开发以食用菌为特色的菜品,制定工艺技术标准,开展烹饪课程和文化讲座;建设科普研学教育基地,拓展宁夏食用菌工程中心科普文化功能,打造科普展览馆,开展科普活动等。“食用菌不仅仅是一盘菜。”任怡莲说,“闽宁协作的东风下,我们要通过这个产业抓手,将食用菌融入大众的健康饮食与习惯中,助力健康生活理念和习惯的普及。”

如今,食用菌产业发展的一组组数据成为产业焕发生机的有力注脚:今年食用菌种植规模稳定在300万棒以上,产量达3750吨,远超协作前水平;经济效益显著提升,种植户年均增收3万元至5万元,村集体经济收益大幅增长,核心区隆惠村2024年人均收入突破2万元,村集体经济收益增加30余万元;为当地提供大量就业岗位,吸纳周边农户就业200人以上,吸引部分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就业。

面对产业融合深度不够等产业升级的“成长烦恼”,大武口区已亮出“组合拳”,将持续加大科技投入,加强与科研院校的深度合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进一步优化产业融合模式,加强整体规划和资源整合,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丰富研学课程内容和形式,探索与其他新兴产业的融合点。

--> 2025-05-12 ——宁夏农科院与大武口区深化院地合作探索菌菇产业融合发展新路径 1 1 华兴时报 content_91105.html 1 闽宁协作“蘑”力展开 大武口区食用菌产业打出组合拳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