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 莹
王东新,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012年入选第二批自治区“海外引才百人计划”、石嘴山市“351人才工程”30名市级专家之一;2016年入选第二批“宁夏回族自治区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项目、首批“宁夏回族自治区青年拔尖人才工程自治区级专家后备人才”;2019年获“中央企业劳动模范”。历任中色东方集团铍材料研究所所长、西北稀有金属材料研究院宁夏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国家钽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现任中色(宁夏)东方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稀有金属特种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十二届自治区政协委员。
4月28日,北京人民大会堂里,王东新接过“全国劳动模范”荣誉证书时,这位与稀有金属打了近30年交道的科技领军人才仔细摩挲着证书边缘——就像在实验室里检验材料表面光洁度那样一丝不苟。从贺兰山脚下的实验室到荣获国家级荣誉,这条科技报国、产业强国之路,他走得沉稳而坚定。
作为科技工作者,王东新既坚守科研一线,更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他以实际行动证明,政协委员的履职成效最终要体现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实践中。在履职过程中他积极建言献策,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并积极投身科普教育,将国家重点实验室资源转化为青少年科技教育的重要阵地,以实际行动践行新时代科技工作者“为国履职、为民尽责”的使命担当。
扎根西部
胸怀科技报国志
1996年,兰州大学金属物理系毕业生王东新作出了自己的人生选择——扎根宁夏,在中色东方集团踏上了以钽、铌、铍稀有金属为核心的科研报国之路。
初入中色东方集团,面对实验室新引进的高端透射电镜,全英文的操作界面成为他科研路上的首个挑战。王东新夜以继日,埋首于上千页的英文说明书,历经百余个日夜,逐字逐句破解精密仪器的操作密码。
这份“啃硬骨头”的精神,让他在半年后成功捕获了首张铍材料的微观组织影像,将尖端科研设备转化为探索未知的利器。
凭借着坚持执着和深厚的专业功底,王东新与科研团队在贺兰山下书写了一段段传奇,他们的每一次突破都凝聚着对科学的敬畏与对国家的忠诚。
2015年,王东新参与筹建的宁夏首个材料类国家重点实验室成功获批,时任实验室副主任的他,带领团队围绕关键材料开展研究以及研究成果产业化,突破多项技术难题,培育出数十名学术骨干,为稀有金属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打造出被誉为相关材料领域“国家队”的科研团队。
2022年,国家启动优化重组全国重点实验室工作,王东新带领团队争分夺秒、夜以继日,历经2年11个月,经过百余次的反复研究、讨论、凝练,高质量完成了稀有金属特种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的重组申报并成功获批。
在稀有金属材料研究的星辰大海中,王东新始终以国家战略为导航罗盘,他带领团队攻克多项“卡脖子”难题,累计发表论文100余篇,申请专利130多件,授权专利40多件,参与制定国标、国军标6项,为我国航空航天、大科学工程等领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科研不是单兵作战,而是交响乐团的合奏。”王东新深知人才是我国材料产业发展的第一资源,始终把培养青年人才作为自己的重要责任。为了解决西部地区人才短缺难题,他开创性构建“项目+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深度合作,为青年科技人员搭建成长平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王东新先后通过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46名,博士10名,博士后2名。作为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他不断强化团队人才队伍建设,先后建立了14个科技创新团队,在“把知识从书架上转化到货架上”理念的指引下,团队接连摘下材料领域的“明珠”,取得多项从0到1的重要突破。“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团队现有人才想做事、能做事,有事做、做成事。”王东新说。
助力产业发展
履职路上显担当
在实验室外,作为自治区政协委员,他把搞研究的严谨态度和担当意识带到广阔履职舞台,认真开展每一次调研,精心打磨每一件提案,在服务我区新材料产业发展中书写着科技工作者的履职答卷。
从去年起,王东新积极响应自治区党委统战部“三个一”服务活动号召,成为新材料产业专家服务团负责人,他带领团队深入3家定点帮扶企业和10家中小微企业,针对企业面临的技术瓶颈,提供精准解决方案。
在对口帮扶过程中,王东新发现许多企业面临技术基础薄弱、专家资源匮乏等共性问题。他在广泛开展调研后提交提案,建议搭建自治区级技术交流平台,并站位服务国家战略的高度积极协调筹办“2025第二届全国稀有金属特种材料技术交流会”,在与国内各地高校紧密对接的基础上,确定会议于5月16日至18日在银川举办,将会议主题定为“高质、高效、绿色、低碳、可持续”,为宁夏企业创造了与全国顶尖专家交流的宝贵机会。
“政协商大事、议国是,我们要坚定政治信念,永葆为国履职、为民尽责的情怀。”这是王东新常说的一句话,也是他履职实践的真实写照。作为新材料领域的专家,他立足宁夏“六新六特六优”产业发展规划,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建言献策。他深入参与自治区重大议题协商,围绕新材料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等提出多项高质量建议。
他深知,政协不仅要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还要凝聚团结共进的力量,针对产业人才紧缺现实,他还借助宁夏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的身份,充分发挥留学报国的人才库、建言献策的智囊团、民间外交的生力军作用,积极牵线搭桥,促进人才合作项目落地,为破解西部人才困境探索新路径。
作为自治区科协兼职副主席,王东新带领团队每年坚持开展形式多样的中小学生科普教育活动,他注重将“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科学知识带给青少年,充分发挥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示范引领作用,为提升全民科学素质贡献力量。
“政协委员的作用不仅在于为产业发展‘把脉问诊’,更在于倾听群众声音,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王东新表示,将在工作之余,更加聚焦群众关切,针对反映强烈的问题认真梳理、深入研究,通过提案、社情民意信息等形式,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积极协调相关部门推动落实。
笃行科技路,不负韶华志。从实验室的微观世界到民生发展的宏观视野,王东新始终以科学家的专业精神和政协委员的为民情怀,在履职路上践行着科技报国的初心使命。“科技工作者既要能在实验室坐得住‘冷板凳’,也要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他用实际行动证明,只有深耕主责主业、不断增强自身实力,才能在服务社会发展中展现独特价值,为推动宁夏乃至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