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革宁夏区委会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统一战线理论、政党理论、民主政治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伟大成果。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伟大政治创造,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人民政协将发扬优良传统,牢记政治责任,坚持党的领导、统一战线、协商民主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广泛凝聚人心、凝聚共识、凝聚智慧、凝聚力量。
一、人民政协是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政治形式和组织形式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政治形式和组织形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根据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促进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各党派、无党派人士的团结合作,充分体现和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新型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
一是人民政协组织构成具有鲜明特色。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等党外代表人士在各级政协中占有较大比例,换届时委员不少于60%,常委不少于65%;各级政协领导班子中副主席不少于50%,各专门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及委员中的党外代表人士占有适当比例,充分体现了人民政协党派合作性的鲜明特点。
二是尊重和保障各民主党派以本党派名义在政协发表意见、提出建议的权利。重视健全发挥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优势的机制,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协商工作规则、专门委员会通则、重点提案遴选与督办办法、大会发言工作规则等制度文件中,对各民主党派以本党派名义在政协提出提案、提交大会发言、反映社情民意信息等作出机制性安排,为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开展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积极创造条件、搭建平台。
三是积极做好凝心聚力工作。坚持发扬民主和增进团结相互贯通、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通过学习座谈、谈心交流、视察考察、调查研究、协商履职等,凝聚参加人民政协的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人士的共识,夯实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团结引导服务所联系界别群众。
二、我国新型政党制度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制度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好、发展好、完善好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重要论述,用3个“新就新在”和“有效避免”,深刻阐述了新型政党制度“新”在何处。究其根本,主要是因为这一制度有着不同于旧式政党制度的鲜明特色,它以合作、参与、协商为基本精神,以团结、民主、和谐为本质属性,彰显政治参与、利益表达、社会整合、民主监督和维护稳定的重要功能,实现了执政与参政、领导与合作、协商与监督的有机统一。
一是我国新型政党制度能够实现利益代表的一致性。新型政党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新型”,在于它尊重差异、包容多样,重视各阶层人民的不同利益和要求,坚持全体人民根本利益与各阶层人民具体利益的统一。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虽然代表不同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的具体利益,但这是人民内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具体利益差别。1949年1月22日,到达解放区的55名民主人士联名发表《我们对于时局的意见》中,鲜明提出“做人民民主共和国的真正的主人”,这种根本利益的一致性,是新型政党制度成功实践的前提和基础。
二是我国新型政党制度能够体现奋斗目标的同向性。在新型政党制度下,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而不是反对党或在野党,与中国共产党是参政党与执政党亲密团结、合作共事的关系,而不是多党竞争、互为对手,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奋斗目标具有同向性。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各民主党派始终与中国共产党肝胆相照、荣辱与共,认真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的基本职能,朝着共同的奋斗目标风雨同舟、同向同行。
三是我国新型政党制度能够保障国家治理的有效性。这一政党制度着眼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重视加强对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履职尽责的支持保障,能够优化政治资源配置,形成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国家治理的体制机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这个制度平台上,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能够把各方面力量广泛凝聚起来,形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合力。
三、推动人民政协制度和我国新型政党制度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发挥更大效能
人民政协制度和我国新型政党制度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制度构成,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也必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发挥更大效能和作用。
一要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在推进人民政协工作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需要不断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有力有效引领、团结和凝聚包括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在内社会各阶层、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胸怀“国之大者”“民之关切”,聚焦党和国家中心任务,积极参与国是,协商议政。
二要更好凝聚和增进思想共识。人民政协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人士参政议政、参与国是提供了重要平台和专门渠道,为中国共产党广泛联系各界、增进政治共识、有效治理国家厚植政治基础和社会基础。要通过人民政协制度的有效运行和民主程序,把党的主张转化为社会各界的共识和行动,把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作为履职工作的中心环节,汇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让党的主张成为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人士的共同意志和自觉行动。在协商过程中,通过有效的说理和宣教,在界别群众中增信释疑,通过不同渠道和方式协助党委政府做好稳定预期、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增进和谐工作。
三要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作用。一是坚持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提高建言资政水平是实现凝聚共识的重要途径和成果体现。建言资政的过程既是发扬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过程,也是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过程,更是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过程。做好凝聚共识工作是提升建言资政水平的基础和前提。凝聚共识做的是凝聚人心的工作,解决的是一致性和多样性的问题。二是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谋划和推进政协工作,牢牢把握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聚焦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围绕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积极建言献策,推动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落地落实。三是加强专门协商机构制度建设。充分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优势,包括制定协商计划、完善制度程序和参与实践平台、把专门委员会力量组织好运用好等,着力提升政协协商民主的质量和实效。不断健全协商民主的制度规则,完善政协协商议政质量体系、评价标准和评价办法等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为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提供支撑和保障。
四要必须坚持好发展好完善好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一是不断夯实巩固共同思想政治基础。我国多党合作因共识而立、应共识而进。我们要结合开展的系列主题教育,引领广大民主党派成员将“两个确立”的政治认同转化为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行动自觉,不断增进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二是充分发挥我国新型政党制度效能。不断健全完善相互监督特别是中国共产党自觉接受监督、对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情况实施专项监督等机制,完善民主党派中央直接向中共中央提出建议等制度,完善支持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履行职能等制度体系,进一步发挥制度优势,激发制度效能。三是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建设水平。按照“四新”“三好”要求,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性质地位,以思想政治建设为核心、组织建设为基础、履职能力建设为支撑、作风建设为抓手、制度建设为保障,全面加强参政党自身建设,不断提高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合作共事能力、解决自身问题能力,努力建设政治坚定、组织坚实、履职有力、作风优良、制度健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