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主管主办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1 华兴时报社出版






让“山花儿”绽放六盘山

——记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山花儿”传承人张翠萍

本报记者 陈治学 见习记者 刘 媛

源自民间的宁夏“山花儿”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自明代起扎根黄土高原,融合了多民族的演唱特色和音乐元素,风格独特。“山花儿”以高亢嘹亮的歌声传唱土地故事与情感,反映了劳动人民朴实的情感。歌词用比兴手法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家乡的眷恋。

今年45岁的张翠萍,是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山花儿”的传承人,贺兰县文化馆“山花儿”团团长。她多次赢得中国民歌赛事大奖:2017年,她以独特的嗓音获得西部民歌歌会银奖;2019年,《绿韭菜》入选中国原声民歌库;2023年,《獐子吃草滚石崖》获“熊猫音乐奖”;去年8月,她在全国民歌大赛夺冠,提升了宁夏民歌知名度,促进了“山花儿”的文化传承。

从民歌到非遗 一位传承人的蜕变

2007年,从部队退伍的张翠萍跟随丈夫来到贺兰县,考入贺兰县文化馆。因工作原因,张翠萍时常能接触到“山花儿”。2016年在文化馆的推荐下,张翠萍参加了文化部非遗司举办的宁夏“山花儿”培训班,自此,与“山花儿”结缘。

张翠萍被“山花儿”野性韵律和乡土气息深深吸引。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举办国家艺术基金青海湖至贺兰山花儿青年表演人才培养项目,从全国报名者中选拔30名“花儿”演唱者进行培养,张翠萍就是其中之一。此次学习让张翠萍对“山花儿”有了更深入地理解。“从传统民歌转向‘山花儿’的过程充满挑战——既要掌握原生态‘山花儿’唱腔,又要理解宁夏川区‘山花儿’的婉转曲调。”张翠萍说。为了突破瓶颈,她曾多次深入民间采风,也曾反复演唱同一首歌数百遍,直到满意为止。

2022年,成为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山花儿”的传承人后,张翠萍踏上了使命之路。

创新演唱新时代“山花儿”

张翠萍持续探索“山花儿”的艺术表达。她坚持“守正创新”,保留传统唱法和文化内涵,融入现代音乐元素,创造性转化传统艺术。

在音乐编曲上,张翠萍结合传统旋律与现代电子乐器,使“山花儿”更符合现代审美,同时保留传统元素。她的作品《獐子吃草滚石崖》融入现代电子乐器和音效,赋予传统民歌现代感和节奏感。

在创作新民歌时,张翠萍结合现代生活题材,创作反映当代社会生活和情感的歌曲,使传统艺术更贴近现实。她还将“山花儿”与现代舞蹈结合,把歌词编成舞蹈动作,创新表演形式,吸引年轻观众。在2019年宁夏春晚上,她巧妙地将宁夏民俗元素融入舞蹈中,与“山花儿”相结合,呈现出了一场别具一格的表演。这些创新举措不仅帮助“山花儿”这一传统艺术适应了现代社会的发展,也使其在保持传统精髓的同时,展现出新的活力和魅力。

目前,张翠萍正在构思用小品形式呈献“山花儿”演绎,希望通过这种新颖的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山花儿”。

从校内到校外的传承实践

日前,在贺兰县第八小学戏曲教室内,20个“红领巾”正踮脚模仿张翠萍的“花儿手”——右手画圈如揽月,左手推掌似拂云。“这是放羊时的拦羊手势,要想象眼前是望不到头的山梁。”张翠萍带着孩子们转圈对唱。

张翠萍以贺兰县第八小学戏曲社团为试点,结合“戏曲走进校园”工作,将“山花儿”引入校园。在课堂上,张翠萍有讲解、有演艺、有互动,孩子们学习热情高涨。她教孩子们用方言唱《四季歌》,模仿羊倌吆喝时的颤音,设计互动游戏,让孩子们通过角色扮演体验“山花儿”对唱的趣味……张翠萍每年宣传“山花儿”近20次。同时,在积极参加区外的交流演出、比赛和政府公益活动的基础上,张翠萍整合贺兰县文化馆资源,开设了公益性质的少儿班和成人班,吸引了众多对“山花儿”充满兴趣的学员。在教学的过程中,她告诉学员,演唱“山花儿”不只是技巧的展示,更是情感的传递和文化的传承。

张翠萍成立的“山花儿”艺术团成员来自各行各业,他们因共同的热爱而聚在一起,利用业余时间排练,参加演出和公益活动,展现“山花儿”的魅力。她坚定地说:“‘山花儿’是黄土高原上跳动的心脏,只要有人愿意聆听,有人愿意传唱,这片土地上的文化血脉就永远不会干涸,永远不会断流。”

(图片由本人提供)

--> 2025-04-24 ——记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山花儿”传承人张翠萍 1 1 华兴时报 content_90526.html 1 让“山花儿”绽放六盘山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