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 茜
近日,640余封饱含温情的信件,在宁夏大学新华学院的大学生与平罗县红瑞燕宝小学的小学生之间传递,搭建起一座跨越年龄的“心与心交流”桥梁。
继去年成功举办首届活动后,第二届“春日来信——大小学生互通书信计划”的书信交流心理健康活动如约而至。
活动中,宁夏大学新华学院心理健康教研室主任王文达针对孩子们的信件里藏着的多个“不敢”——不敢举手、不敢交朋友、不敢说想妈妈的情况,为燕宝小学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大家了解常见心理问题,掌握有效的心理调适方法,增强心理韧性,促进学生成长与人际关系和谐。新华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准备了一些手工制作的小礼物赠送给燕宝小学的学生,教师团队带领孩子们做游戏,通过身体互动探索自我在集体中的定位,提升自信心与抗挫力。
“我所教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通识课,每位大一新生都要上两个学期,一直以来检测学习结果的方式只停留在课堂上与考试中。”王文达告诉记者,在多年服务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和班主任群体的过程中发现,许多小学生的成长烦恼缺乏有效倾诉渠道,在面对家长、老师等“权威角色”时容易产生距离感,许多真实困惑难以开口。大学生群体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学习了大量理论知识,却缺少实践平台。通过“春日来信”活动以书信的方式,搭建大学生与小学生的双向互动平台,小学生写信倾诉内心烦恼和困惑,大学生回信进行疏解和开导,为大学生创造一个实践的场域,用所学知识和技能,为有需要的人提供一些帮助,体验并建立更强的社会责任感。
书信的力量,不是单向的疗愈,而是双向的滋养。当大学生们打开信件阅读那些真挚的文字时,脸上不自觉地露出了微笑。每一封信件字数或多或少,内容或长或短,都敞开了心扉。面对这些像朋友一样的哥哥姐姐,孩子们表达了在学业上、校园中、家庭里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讲述了美好的梦想和对未来的期许。大学生们也以真挚的笔触描绘了兴趣爱好与梦想追求,用积极向上的态度和亲切的语言向小朋友们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为小朋友们打开了一扇了解大学生活与外面世界的窗户。
王文达希望能持续开展这样的活动,将志愿服务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模式中,探索社会心理服务新模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资源有限的现状进行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