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梁 静
今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发出了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动员令。近日,全区教育大会召开,紧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站位中国式现代化全局,超前谋划、科学布局,以教育的“一子落定”托起每个孩子、每个家庭、每所学校的期望和梦想,为中国式现代化宁夏实践提供坚实支撑。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位置
近年来,宁夏教育发展成绩可圈可点,“行走的思政课”典型经验向全国推广,成功创建“互联网+教育”示范区,宁夏高等研究院实现首批满额招生……但客观存在的基础教育优质资源配置不均衡、高等教育供给不足、科技成果转化产出率相对低等短板弱项不容忽视,教育强区建设亟待提速。这些也恰恰说明,宁夏教育事业发展正逢其时。
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宁夏从部署到措施,必须实事求是、精耕细作,找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要害。
全区教育大会会期只有半天,但筹备历时半年之久。从城镇到乡村,从小学到高校,一轮接一轮的深入调研,一次又一次的专题论证,从理论学习到结合实践,省级领导带头干中学、学中干,摸清家底和现状,为高质量、高起点布局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思想基础和实践基础。尤为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从领导干部到校长、教师、家长,大家心越靠越近、劲越来越足,信任与支持、责任与使命在零距离、面对面的深谈共谋中形成合力,成为弥足珍贵的收获。
这是一次自上而下的全区“总动员”,区、市、县、乡、村五级书记和各部门各单位“一把手”靠前指挥、深入一线、带头示范;这是一次协调配合的“大练兵”,各部门相互配合,同向发力、同题共答,相邻市县打破区域壁垒,联动谋划、共同推进;这是一次能力素质的“大检验”,各市县(区)深入开展大摸排、大起底,结合实际深入谋划,自治区教育厅组建工作专班,开展覆盖所有县级学校的调研座谈,广泛征求意见,实事求是论证会商、解疑释惑,在实战实践中淬炼了作风、提升了能力。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在全区教育大会上,《关于加快建设教育强区的意见》《关于全区基础教育优化布局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全区普通本科高校和职业学校优化布局的指导意见》3份文件,详细罗列了聚焦问题和需求的专项行动计划和解决方案,一个个锚定目标的改革举措、创新方法,勾勒出教育强区的清晰轮廓。
意见明确了教育强区建设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从2027年、2030年、2035年三个阶段,设定了学前教育毛入园率、高中阶段教育完成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等12项主要指标,部署了塑造立德树人新格局、办强办优基础教育、增强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等8个方面的27项重点任务,提出到2035年全面建成教育强区,与全国同步实现教育现代化。
完善宿舍、食堂、浴室、厕所等设施设备,探索亲情同宿、同村同宿等方式保障低年级学生寄宿;家校距离超过8公里或车程超过30分钟的学生,原则上以寄宿制为主;探索跨市县结对帮扶、城乡对口支教、集团化办学、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等模式;扎实做好乡村孤儿、残疾人、家庭经济困难等特殊群体救助帮扶,扎实做好学生交通、保育、人身安全工作,让各类学龄儿童“一个都不能少”、健康茁壮成长;一校一案规划高校发展,争取新增一批填补人才培养空白的院校,升格转设一批国家政策支持的院校,做优建强一批优势特色院校,建好特色鲜明的职业专科学校和“少而精”的中职学校,加大公办本科供给……从大会部署到意见所指,各方顾虑、期待都有解决办法和实现路径。
前瞻性的谋划布局、全力以赴的筹划准备、细致入微的考量设计,透过3份意见,看到了宁夏通过教育变革迈向跨越发展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