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主管主办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1 华兴时报社出版






毛丽萍:与“糖宝”同行 用爱温暖彼此

毛丽萍和圆圆。

本报记者 张红霞 文/图

4月9日,金凤区北京中路街道安居苑社区副主任毛丽萍如往常一样来到安居苑西区唐氏患儿圆圆(化名)家,开启当天的“学习时光”。

毛丽萍从带来的袋子里拿出一套色彩鲜艳的识字卡片,耐心与孩子互动起来。“圆圆,今天姐姐又带来好玩的啦,你看这是什么呀?”毛丽萍坐在圆圆身旁,拿起一张画着苹果的卡片,一遍遍耐心地教圆圆发音。记者环顾圆圆的房间,褪色的卡通贴纸贴在墙上,特教识字卡片整齐摆放在一张桌子上。毛丽萍说,虽然每次学习的时间都有限,过程也并不总是一帆风顺,但她相信只要坚持,总有一天,圆圆会掌握更多的知识,更好地认知这个世界。她也愿意一直陪伴在圆圆身边,为她的成长助力。

毛丽萍告诉记者,自从圆圆确诊为唐氏综合征后,她的父亲老詹辞去工作,化身女儿全职“护工”,照顾圆圆的起居生活。老詹每天都会骑着电动车,载着圆圆穿梭在3条街巷之间,接送圆圆到宁夏特殊教育学校上学。圆圆的母亲在物业公司打零工,每月收入2800元,还要承担孩子的药费以及整个家庭的开销,生活的重担压得这个家庭喘不过气来。

“2021年7月,我第一次到圆圆家,打开家里的冰箱,里面只有两枚鸡蛋。”毛丽萍说,这一幕深深刺痛了她的心。第二天,她便给圆圆家送来米面粮油。刚开始,圆圆见到毛丽萍就躲,在最初的半年时间里,她每周上门3次,每次都带着彩色黏土、会唱歌的绘本等小礼物和圆圆一起玩耍,教她识字认东西。终于,在一个下午,圆圆主动拉起了毛丽萍的手,怯生生地喊出了“姐姐”。“那一刻,我真的感觉既惊又喜,所有的付出都在这一声呼唤中得到了回报。”毛丽萍说。

此后,毛丽萍每次去圆圆家,都会带上营养品、康复机构捐赠的认知训练玩具,有时还会带着爱心企业提供的钙片。在圆圆眼中,最具吸引力的,永远是那个印着大娃娃的旺旺大礼包。“她知道红色袋子里有牛奶糖,每次都要亲手拆包装。”毛丽萍笑着说,圆圆总会把饼干掰成两半,硬要把其中一半塞进毛丽萍嘴里,纯真的举动,传递着孩子最质朴的情感。

让圆圆父亲更感动的是,毛丽萍还帮忙整理圆圆的康复笔记,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圆圆每天的进步。“以前总觉得日子看不到头,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训练,现在孩子能自理了,还掌握了好多知识。”老詹的话语中,满是欣慰与感激。

在安居苑社区辖区,像圆圆这样的困境儿童还有9名。为了帮助这些孩子们申请津贴,毛丽萍到处奔波,有些申请材料较为烦琐,需要收集各种证件,填写大量表格,但她仍然一次次地登门拜访,耐心地帮助家长们整理材料。久而久之,这些特殊的孩子以及他们的家人对毛丽萍产生了深深的依赖。孩子生病、在学校被同学欺负,他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毛丽萍。在这条充满爱与责任的道路上,毛丽萍从一名普通的志愿者,逐渐成长为孩子们心中最温暖的“爱心姐姐”。

毛丽萍的每一次付出,如同冬日里的暖阳,照亮了孩子们前行的道路,而孩子们的每一点成长,都成为她坚持下去的动力。她坚信,自己的爱与付出,会在孩子们的心中生根发芽,化作他们不断前行的力量。

--> 2025-04-15 1 1 华兴时报 content_90015.html 1 毛丽萍:与“糖宝”同行 用爱温暖彼此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