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单 瑞 文/图
4月8日,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户洒在画布上,27岁的残疾青年邵宇新专注地在一幅蜡染画上勾勒着,他的眉头微蹙,手中的画笔稳如磐石。母亲李素芳陪坐在旁边,满眼欣慰地注视着儿子——这个曾经连3分钟都坐不住的孩子,如今能够连续创作数小时而不受干扰。
2015年,对邵宇新来说,是命运急转直下的一年。
“高考的压力、青春期的迷茫等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让邵宇新的精神遭受了沉重的打击。他性情变得异常狂躁,也时常对我们大吼大叫。”李素芳回忆道。无奈之下,邵宇新不得不办理休学,在家调养了半年。在克服了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困难后,邵宇新重返学校复读一年成功考入大学。大三那年,邵宇新旧疾复发,就医后被确诊为精神类二级残疾。
“考虑到孩子的情况,我们为他做出了退学的艰难决定。那段时间,一家人仿佛置身于黑暗的深渊,看不到一丝希望的曙光。”邵宇新的人生该如何重建?长久思索后,李素芳这位平凡的母亲选择以陪伴为舟,以鼓励作桨,毅然迎击命运的逆流。
2020年,李素芳带着邵宇新来到宁夏残疾人康复中心。在这里,他结识了老师马超,并踏上了绘画之路。
“在学习绘画的过程中,邵宇新面临着诸多困难。由于疾病的影响,他的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情绪也容易波动。常常画了没几分钟,就开始坐不住,变得烦躁不安。”每当这时,李素芳都会陪伴在他身边,轻声安慰他。
正是在母亲一次次鼓励和老师一笔一画的悉心指导下,邵宇新逐渐克服困难,开始沉浸在绘画的世界里,用画笔描绘着内心的想法和对生活的憧憬。经过两年的努力学习,邵宇新的绘画技巧有了显著提高,为他未来的艺术之路奠定了基础。
李素芳至今记得儿子第一次完整画完一幅画的情景。“那天他回到家,举着画兴奋地转圈,像个孩子一样。”那是几年来她第一次看到儿子由衷的笑容。
邵宇新的艺术成长之路上,母亲始终是他最坚强的后盾。
2022年,李素芳带着邵宇新见到了改变他艺术道路的第二位老师——银川非物质文化遗产蜡染技艺传承人鱼颖。“鱼颖深知邵宇新的特殊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总是给予他更多的耐心和关怀。从蜡染的原理、工具的使用,到图案的设计、绘制方法,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讲解和示范。”李素芳说。
在学习蜡染画的过程中,邵宇新也展现出了极高的天赋和热情。他常常在工作室里一待就是大半天,反复尝试不同的蜡染技法,终于创作出了一系列优秀的蜡染画作品。2023年,在银川市文化艺术馆举办的蜡染画展览上,邵宇新的《龙的传说》系列作品引起了广泛关注。
今年初,李素芳再次为邵宇新报名参加全区残疾人葫芦烙画制作提升培训班,跟随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陶瑞珍学习葫芦烙画。
从精神崩溃到艺术重生,邵宇新走过的是一条布满荆棘的路。如今的他已经不再是那个被疾病困扰、坐立不安的青年,在艺术的熏陶下,他不仅逐渐恢复了身心健康,还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和价值,靠着非遗作品有了收入,人生重新鼓起风帆。
一路走来,满心皆是感恩。李素芳说,孩子成长康复途中,各界爱心人士和老师悉心关怀、倾心相助,化作孩子进步的阶梯。党和政府的暖心政策,更像一座坚实的靠山,为残疾人家庭提供了支持,坚定了信心。
“几年前,我不敢想象有朝一日,孩子能安稳地坐下来钻研画画,还学习扎染、葫芦烙画这些非遗技艺,更未曾料到,他能凭借这些手艺来养活自己。现在,对于孩子的未来我敢想了,而且我相信,他会不断超越自己。”李素芳的眼中,闪烁着泪光,更闪烁着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