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邓 蕾
憨态可掬的“土豆小子”玩偶、灵动可爱的六色“卡通蛇”系列挂件、精致典雅的刺绣书签、色彩斑斓的“宁夏五宝”……4月7日,在自治区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联合自治区残联举办的第十八个“世界孤独症日”活动中,宁夏西吉县马兰刺绣有限责任公司为“星星的孩子”送上200余份手工编织礼物。“希望这些小礼物,能带给孩子们快乐,让他们感受到来自社会各界满满的善意。也希望借助此次活动,吸引更多人关注孤独症群体,为他们创造更包容、温暖的社会环境。”宁夏西吉县马兰刺绣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杨玲说。
多年来,宁夏西吉县马兰刺绣有限责任公司创始人马兰和女儿杨玲不仅将“马兰刺绣”创建为宁夏品牌,还关心关爱困境儿童和困难群众,多举措帮助留守妇女、残疾人就业。截至目前,公司已累计带动千余名留守妇女实现就业创业,帮助38名残疾人实现稳定就业,重拾生活信心。
四代传承 传统技艺绽“芳华”
1976年出生的马兰至今记得,奶奶在煤油灯下飞针走线的身影。鸳鸯枕、肚兜上的一针一线,都沉淀着西北妇女的巧思与智慧。到了母亲马银花这一代,“荷花扇”“娃娃虎枕”等作品已以“精细雅洁”闻名乡里。奶奶、母亲高超的绣花技艺也成为马兰的骄傲,她有空就跟着长辈学习刺绣,希望长大后也能像奶奶和母亲一样出色。
“当时只觉得刺绣是女儿家的本分,哪想到能做成事业。”马兰回忆道。2007年,她筹建了西吉县农村妇女创业发展协会,号召身边的妇女加入,并聘请苏绣老师免费教授刺绣技艺。
“传统刺绣色彩艳丽、造型古朴,但市场销售情况并不乐观。那时候,大家花费了好几个月绣的作品经常卖不出去,在库房里堆积着,满是灰尘,企业经营一度举步维艰。”谈到早期的经营状况,马兰记忆犹新。
2010年,马兰前往广东省深圳市参加一场进出口服装展会,她凭借精湛娴熟的手艺成功获得大额订单。自此,马兰刺绣迎来了发展的曙光。2013年,马兰成立宁夏西吉县马兰刺绣有限责任公司,2020年创建宁夏闽宁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在马兰的带领下,公司先后研发出手工刺绣、手工剪纸、手工布艺、手工编织四大类260种产品,申请外观专利7个、实用型专利2个、商标3个,产品远销北京、上海、福建等地。
大学毕业后,杨玲放弃在大城市发展的机会,选择回家乡,与母亲携手推动刺绣技艺创新发展。“我们不仅要传承,更要主动进行传播,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巧妙融合,融入国潮风尚,使其更贴合年轻人的喜好。”杨玲说。
从布面的平面设计到玩偶的立体造型,再到耳环、胸针,甚至扑克、手机壳……在杨玲手中,“马兰刺绣”成为多产品、立体化、全赛道的文创产品,针尖上的艺术也因此变得愈发具象且丰富多元。杨玲所设计打造的凸钉玻璃碗、鎏金银壶、嵌石金耳环等一系列文创产品深受消费者青睐。
创新发展 指尖“绣”出幸福图景
在宁夏西吉县马兰刺绣有限责任公司3楼,一间悬挂粉色窗帘、铺满软垫的房间吸引了记者的目光。询问后得知,这里是公司专门为女职工带孩子时,准备的母婴室。
杨玲介绍,公司现有137名员工,其中女员工123名,残疾人38名。如何更好地为职工谋福利一直是她思考并前行的方向,为此,公司专门安装了电梯、打造母婴室;女职工可以选择坐班或是居家办公,只要按时提交订单产品即可。“希望通过一系列人性化的举措,让大家在公司感受到‘家’的温暖。”杨玲说。
公司员工刘雪雅是一名肢体残障人士。“2006年的一场车祸导致我腰椎受伤,下半身不能动。我也曾尝试找过几份工作,但都不理想,直到2013年来到‘马兰刺绣’,才有了新生活。”公司员工刘雪雅说。刚接触刺绣时,她连针都难以拿稳,是马兰不厌其烦手把手教她。“马总给予我的帮助,不仅仅体现在刺绣技法上,更多的是心灵层面的慰藉,让我从曾经的自卑逐渐走向自信,从内心的慌乱不安变得从容笃定。”如今,刘雪雅已从一名“零基础”学员,成长为能够独立完成80厘米绣品的行家里手。
36岁的马梅同样因为交通事故致残,在公司,她不但通过刺绣找到了生活的新方向,还在宁夏首届残疾人运动会和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获得女子200米轮椅竞速等多个项目的金牌。
近年来,马兰先后创办“西吉绣坊”“绣娘小驿站”“兰花刺绣屋”“蓝丝带”等机构,举办各类培训班358期,累计1.4万余人次参与,其中残疾学员6期300人次,带动千余名农村妇女就业。她们凭借自己的双手,获得了稳定的收入,成为家庭经济的重要支柱。
“我们还面向残障人士、下岗待业女青年、农村困难妇女等群体开展刺绣、编织、‘万里红’千层底布鞋等手工艺品制作和培训工作,年均回收各类手工制品6万件,参与手工制作的妇女年均收入1.5万元。”马兰介绍。为了让更多的人走进刺绣等非遗,公司精心装修了一处面积达1200多平方米的专业教室,涵盖刺绣、剪纸、编织等各类手工艺品制作区域,一次性可容纳200多名学生开展非遗实践活动。
“下一步,我们计划对宁夏闽宁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区进行重新规划布置,建设‘马兰刺绣’民俗文博馆,打造‘西吉马兰刺绣文化公园’和闽宁文旅人才孵化中心。项目完工后,预计可为当地大学生及各类群体提供300人以上的就业岗位,促进闽宁之间的文旅交流。”展望未来,杨玲满怀信心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