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振星
从铁路旁仰望军列的少年,到精通全军装甲兵实战化训练的专家;从管乐队第一长号手到无人作战领域的开拓者,林海用34载军旅生涯书写了一部热血报国志。近日,这位扎根装甲兵教育事业的宁夏籍军人接受记者采访,讲述了他与铁甲洪流相伴的峥嵘岁月,以及始终萦绕心间的桑梓之情。
黄河水畔种下从军种子
1968年,林海出生在中卫市(原中卫县)铁路生活段一个温馨的职工家庭。作为家中次子,上有长兄护荫,下有一妹一弟相伴,四兄妹在蒸汽机车的轰鸣声与铁道旁的金色沙枣花香中成长。父亲蓝灰色的铁路制服、母亲纳的千层底布鞋,连同每周一次铁路澡堂氤氲的热气,构成了童年最温暖的记忆。
小学时,林海最期待每周跟随父亲去铁路职工澡堂的日子。洗去一身尘土后,他总爱踩着锃亮的铁轨漫步回家。他至今记得与父亲沿着铁轨行走的场景:夕阳将枕木染成金色,蒸汽机车吞吐着云雾,而最令他心潮澎湃的,是偶尔停靠的军列上覆盖着帆布的钢铁巨兽。“那时候,每次看到车站上载有坦克的军列,都充满好奇,想爬上去一探究竟。”林海说。这种对装甲车辆的浓厚兴趣,让他萌生了从军报国的志向,“那时就梦想着有朝一日能驾驭铁骑驰骋沙场。”
后来,林海考入中卫中学,当时学校成立了全区唯一的管乐队。经过选拔,林海成为乐队第一长号手,多次随队参加演出和大型活动。“当《义勇军进行曲》响彻会场时,那些军事理想的种子也在激昂旋律中悄然生长。”林海回忆道。
1986年,装甲兵工程学院首次在宁夏招生,要求高考分数必须达到重点线。经过严格体检和家访政审,林海成为当年10名宁夏籍学员之一,也是当地唯一考入陆军装甲兵工程学院的学子。离乡时,全家人在中卫火车站为他送行,“列车启动后,家人挥手告别的那一刻,我暗下决心:绝不给中卫中学丢脸,要为宁夏人争光。”怀揣这份信念,他踏上了北上的列车,开启了军校生活。
从“宁夏娃”到“陆战王牌教头”
在装甲兵工程学院,林海选择装甲兵军事技术指挥专业,凭借着出色的表现和扎实的专业知识,于1990年7月毕业后留校任教。他和另一名银川籍同学成为整个学院仅有的两名宁夏籍干部。他深知,要在学院的发展中脱颖而出,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拼搏,依托专业平台,为强军事业贡献力量。
在担任教研室主任和系副主任的16年里,他带领实弹射击团队形成了“全型谱”(所有型号的装甲装备)教学训练能力,创新了装甲装备实弹射击实训模式,主导制定了全军装甲兵射击专业训练规范。运用创新训练方法和技术手段,他指导列装新型装甲装备的部队开展实弹射击训练,参与各战区比武竞赛、“坦克两项赛”及国际军事竞赛等活动,指导的部队在实弹射击科目中始终稳居第一。
2020年起,林海敏锐把握军事变革趋势,将自己的研究和教学拓展至无人作战领域。“这是个充满挑战的新领域,但军人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主动投身于新域新质人才的培养实践。”他这种开拓创新的精神,不仅为个人赢得了荣誉,更为军队现代化注入了新活力。
赤子情深系桑梓
虽离乡多年,但林海始终心系故土。
1995年5月,他作为招生教员回到宁夏,奔赴各重点中学进行招生宣传。同年8月,他再次回到银川,负责招生体检、面试、录取等工作。虽当时家乡变化不大,但每次归来他都能感受到点滴进步。
2000年,林海再次返乡时,银川和中卫的城市建设和旅游景点都开始有所改观。尤其是2004年中卫撤县设市后,城乡面貌焕然一新,沙坡头景区更是日新月异。2016年,参观西部云基地数据中心时,他深切感受到家乡经济转型发展的丰硕成果,看到了家乡步入高质量发展的新图景。
多年来,林海一直希望能为家乡发展贡献一份力量。2023年5月,宁夏腾格里金沙海旅游有限公司总经理牛金澜找到他,咨询国防教育基地建设的相关事宜。林海从专业角度提供了建设方案、装备申请渠道及示范基地推荐。“虽然职业特殊,难以直接为家乡建设出力,但能在专业领域为家乡出谋划策,也算尽了一份绵薄之力。”他诚恳地说。
从塞上少年到铁血军人,林海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宁夏儿女的坚韧品格。如今,他仍在军事教育战线辛勤耕耘,也时刻关注着家乡的发展,期待未来能为家乡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