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束 蓉
“初见小刚(化名)时,他不时大叫的样子令我心生畏惧,我担心自己无法做好志愿服务,更害怕不经意间伤害到他脆弱的心灵。”今年,就读宁夏大学新华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小马成为了一名助残志愿者。在我区一家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开展志愿服务时,她首次接触这些被称为“星星的孩子”时,内心充满担忧和恐惧。然而,小马很快发现,这些孩子就像小天使一般,在开展互动游戏时,他们露出纯真的笑容,与小马手牵手,让小马渐渐地融入其中,内心的恐慌也渐渐消散。
小马回忆,在与这些“星星的孩子”相处过程中,无论是唱歌、游戏还是黏土活动,都充满了欢声笑语。活动结束后,很多孩子招手和志愿者说再见,但小刚却一直跟着小马,走到大门口。他没有哭闹,只是静静地靠着墙,眼神里满是不舍,那一声声“姐姐”的呼喊,直刺小马心底最柔软的地方。小马大声招呼小刚回去,但孩子依然执着地站在门口,直到大门落锁。当小马走出一段距离再回望,孩子双手举过头顶用力挥舞,那画面瞬间温暖了小马。“在我看来,这或许是他唯一能拼尽全力表达情感的方式。那小小的身影,在我的视线中逐渐模糊,却在我的记忆里愈发清晰……”小马说。这一幕,被小马用手机记录下来,成为她心中最珍贵的画面。
这些经历让小马深切体会到奉献的美好,让她对自己的生活与追求有了全新的感悟。她盼着能延续爱心之旅,和这些特别的孩子同行。
孤独症是以社交沟通障碍、重复刻板行为和狭隘的兴趣为主要表现的广泛性神经发育障碍,患者被称为“星星的孩子”。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发病率约为1%,男性多于女性,但女性症状往往更严重,且70%以上的患者伴有其他疾病,如癫痫、智力障碍等。随着社会认知的提升和医学研究的深入,孤独症已不再是“无解难题”,早期发现、科学干预和社会支持,为患者及家庭带来更多希望。
在自治区残联的悉心指导与大力支持下,宁夏智力残疾人及亲友协会携手宁夏大学新华学院心理教研室,于2024年9月18日正式启动了“千人万众 阳光伙伴”助残志愿服务项目。该项目旨在召集千名志愿者,为万名残疾青少年及其家庭提供有力的心理支持。通过提升残疾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协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为未来的就业创业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让残疾青少年都能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芒。自项目开展以来,宁夏残联积极探索创新,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多元服务模式,为残障青少年及家庭提供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
由宁夏大学新华学院心理教研室主任王文达带领的专家团队授课,大学生志愿者们纷纷行动起来,他们深入残疾人家庭,开展“惠残政策进万家”与卫生清扫行动。一方面,将惠残政策精准地传递给每一个残疾人家庭,有效提升政策知晓率;另一方面,志愿者们不仅帮助他们打扫卫生、整理家居,还给予“一对一”的心理支持与陪伴,让残疾人家庭切实感受到社会的关爱与温暖,极大地提升了他们的幸福感与获得感。在社会层面,项目也产生较为广泛的积极影响,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和社区居民踊跃参与,共同为残疾青少年融入社会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截至目前,项目受益人数已达15600余人,招募并参与的志愿者达1000余人次,覆盖了不同年龄段、不同残疾类型的青少年群体及其家庭,千人播种阳光,万众收获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