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嵩
在宁夏平原北部引黄水利灌溉方面,清朝立国之初是比较重视。惠农、昌润二渠的开凿及竣工,就是一例。开渠在当时显然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人们纷纷作诗填词予以歌颂和赞美也在情理之中。除康熙、雍正年间有多位官员和文士留下诗词作品外,目前从地方志书上能够见到的还有清道光年间担任平罗知县的徐保字也写有几首事关水利内容的诗作,如《昌润渠梢晚行》《通润桥散步》《沿河闸》等,其中《通润桥散步》是一首五律:
公暇揽幽胜,渠流跨土梁。
水田飞白鸟,野庙矗青杨。
小市人声散,空街夜色凉。
萧然尘外意,一曲在沧浪。
这首诗出自清《道光平罗纪略》卷八“艺文”。徐保字,字阮邻,浙江归安(今浙江省吴兴县)人。清道光四年至五年(1824年-1825年)和道光八年(1828年)两次出任平罗知县,其间为当地做了许多有益之事,如设立义仓赈济灾民,开沟修渠发展农业,倡建义学启蒙童稚,修葺古迹传示后人等等。他任职中所作最有影响的一件事就是编纂了平罗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县志《平罗纪略》。徐保字这首诗名中提到的“通润桥”,就是今天的黄渠桥。当年之所以以“通润”命名,是当地老百姓为了纪念主持开凿惠农、昌润二渠有功的朝廷官员通智。在银川附近及以北有许多“通”字打头的地名,如通昶、通贵、通成、通伏、通宁、通吉、通义等,皆是此因。“通润桥”因建在惠农渠上,又名“黄渠桥”,惠农渠是奉旨开凿的,亦称作“皇渠”,后转音为“黄渠”。黄渠桥修建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是一座三孔石拱桥,全部用大块石头砌成,桥下两边各伸出两尊雕有龙头状的石柱,当渠水流过时,宛若四条龙在戏水,饶有意趣。今平罗县黄渠桥镇就是因桥而得名的。黄渠桥镇是宁夏历史名镇,地处银北交通要道,距平罗县城15千米,因有美食“黄渠桥羊羔肉”而闻名。当年徐保字公暇之余漫步于通润桥上,看到桥下流水潺湲,两岸风光秀美,“水田飞白鸟,野庙矗青杨”,眼前呈现出的完全是一派幽静的田园景象。时值傍晚,小市繁闹之后的街市宁静,仿佛感觉身在尘世之外一般。作者兴之所至,借“沧浪”之水遐思而作此诗,表达了一种超凡脱俗,不为凡俗杂事困扰的心境。当然诗中对“渠流”的描写是一个重要的亮点。值得一提的是平罗县原名平虏千户所,于雍正二年(1724年)改名而设为平罗县。随着灌区的开通,大量移民垦荒,耕地在道光年间已达到76万多亩,成为当时宁夏的农业经济“巨县”。
徐保字另有一首《沿河闸》的诗,也是与水利灌溉密切相关的:
万绿翳无际,沿堤客跨鞍。
平沙千顷阔,野水一渠宽。
老树拦危彴,孤禽没远滩。
耕氓方待泽,何以抚躬安。
这首诗同样出自清《道光平罗纪略》卷八“艺文”。平罗县位于宁夏平原北部引黄灌区下游,境内有唐徕渠、惠农渠、昌润渠等多条引黄灌溉干渠。这些干渠上修建有众多的水闸,用于控制水流、调节水量,以满足灌溉、防洪等需要。其中唐徕渠是宁夏平原引黄灌区最大的自流干渠,流经平罗县,渠上有许多配套的闸坝等水利设施。惠农渠也是宁夏平原上一条重要的自流灌溉干渠,也流经平罗县,干渠上也有诸多水闸。在平罗县的现有地名中就有头闸镇,还有二闸村、三闸村等。徐保字诗里的“沿河闸”就是今平罗县城关镇的沿河村。从诗里大致可以看出,做为知县的徐保字在农田灌溉季节骑马到沿河闸一带检查水情。映入眼帘首先是沿途的景况,一望无际的绿色遮蔽着河堤两岸的田野,“平沙千顷”“野水”宽泓,“老树”拦挡着危桥,孤鸟飞入远滩,一种静谧而孤寂的感觉。结尾处是重点,也有“点题”之意:老百姓的耕地都在等待着引水“润泽”,如果不能够及时得到浇灌,收成就成问题,而作为“父母官”的就难以抚慰自身,于心不安,表达了一种为民着想的心情。为什么农田难以及时浇灌,原因一定很多,今人无法臆测,也许诗作表露的只是知县个人的焦虑。
徐保字在任时体察民情,关心民间疾苦,在平罗当地流传有许多故事。其中有一次他到镇朔堡发现有40多顷地,由于“新济渠”上游有20余里通过沙窝地,渠水被沙子阻塞难以通过,田地也无法浇灌,导致旱荒。此前也曾多次准备移渠,但因需占用洪广堡的民田而受“百姓阻挠,争讼不息”,故而放弃。徐保字得知后经过“调研”,决心根治这一积弊。他到洪广、镇朔二堡,一面做老百姓的工作,晓之以理;一面组织村民突击改渠,“三日功成”,并给予被占地村民以合理补偿。灌渠疏通后,两堡百姓受益,深得民心。
徐保字擅长诗文,在平罗知县任上先后创作了《夜宿枯蒿梁》《新堡怀古》《由灵沙村到庙台堡》《初冬石嘴子山作》等诗,真实反映了清代中期平罗县的风土人情、山川风物等,为后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诗文资料。
从“黄渠桥”到“沿河闸”,诗作记录的只是一个地方历史文化暨农耕文明发展进步的剪影,但其重点仍然是突出一个“水”字,并由此衍生开来。因为水是核心要义,是农业的命脉,既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也和当政者的理念密不可分。徐保字身处封建时代,在一定程度上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可以说造福了一方,留下了赞誉,即使放在今天也有积极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