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罗 鸣
初次见到沙坡头区柔远镇镇靖村卫生室的村医陈楠时,很难想象面前这位95后的姑娘,已是在基层工作11年的“老医生”了。
2010年,宁夏首批免费村医定向培养项目启动,村医子女优先报名,陈楠毫不犹豫地报了名。陈楠的外公和舅舅都是村医,在她眼里,外公什么病都会治,也很受大家尊敬。从那时候起,她就梦想成为外公那样的人。
2014年,经过3年委培,19岁的陈楠完成30多门医学课程的学习并取得毕业证,被派到镇靖村卫生室工作。当时村里户籍人口1978人,根据相关规定,陈楠至少要在这里工作5年。
进村前,陈楠幻想着像外公一样为村民治疗疾病,一心想干一番“大事业”来证明自己。然而,村卫生室只有20多平方米,配备了听诊器、血压计和温度计等基本医疗器械,一些治疗感冒、头痛等消炎药品,还有一名老村医。
进村的第一晚,从小生活在暖气房里的陈楠面临着需要自己生炉子的窘境。陈楠告诉记者,环境的艰苦让她想过离开,可每当这时,就会想起外公的话:“帮村里人解除病痛,坚持下去,当个好村医。”
上岗没几天,陈楠主动开始入户走访工作,令她没想到的是,没人相信19岁的“黄毛丫头”会看病,常常给她吃闭门羹。在卫生室时,村民一看到老村医不在,便转身就走。陈楠开始思考,怎么才能让大家相信自己。于是上门看诊时,陈楠就央求老村医带着她一起,在卫生室遇到村民有疑问,就请老村医代为解释。
“你可以尝试一下”,这是陈楠在刚工作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慢慢地,逐渐有村民愿意尝试让陈楠开药方。经口口相传,大家都知道这个19岁的小丫头也是会看病的。后来,老村医退休了,她开始承担起卫生室的重任。
十多年来,和陈楠年龄相仿的村医,走了一个又一个。是什么让陈楠始终的坚守岗位呢?陈楠回忆时,当时村里开展“两癌”筛查,她竭尽所能劝说一名妇女接受筛查,没想到查出了乳房肿块,随后她又推荐其到县里筛查,最终确诊为乳腺癌早期。这名妇女经过治疗痊愈,回村后,她登门感谢陈楠。正是这次经历,让陈楠更加坚定了当个好村医的决心。
有的老人常年独居,子女不在身边,陈楠就经常上门陪他们聊天,为他们量血压、做检查;省吃俭用的老人们,会把好吃的、好用的送给陈楠……日久天长,陈楠成了村民们挂在心上的女儿,她也继续精进医术,好好守护这些亲人。
11年过去了,陈楠已经从什么都不会、什么都不懂、想当“逃兵”的新人,蜕变成一个会看病、算账、取药、进药、写资料、建档案,独立完成卫生室基础全科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工作的新一代乡村医生接班人。“村医意味着一份责任和使命,作为最基层的健康守门人,我要用青春和爱心为村民健康保驾护航。”陈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