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区政协委员鲍菊艳建议:
推动文旅深度融合 培育打造支柱产业
近年来,我区全力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始终坚持全力建设黄河流域绿色交通发展先行区,聚焦“文旅+”融合发展主线,充分挖掘区域内资源优势,突出特色布局,不断夯实基础设施,丰富产品供给,提升服务质效,文化旅游事业得到快速发展。但还存在一些短板和弱项,主要表现在旅游资源文化内涵开发不足,对历史文化资源内涵挖掘不到位,如对戍边历史、水利历史、移民历史、西夏历史等具有影响的历史事件缺乏挖掘研究和宣传推介。经营模式创新不足,县域景区在运营内容、方式及管理过程中,欠缺专业化运营意识和思维。人才短缺,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文旅产业的繁荣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人才短缺的制约,特别紧缺既具备深厚文化底蕴又精通旅游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建议深入挖掘文化内涵,积极发展特色旅游产业,充分发挥宁夏地理位置及其历史、自然优势,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和具有地方特色的会展经济和商务旅游,进一步挖掘和保护独特的文化资源,构建出一个引人入胜的文化旅游品牌。加强对县域景区经营管理的专业化培训,引入“文化+科技+旅游”的先进运营理念,推动文化创意与科技应用在县域景区中的深度融合。同时建立跨领域合作机制,促进景区与文创企业、科技公司的紧密合作,共同开发符合景区整体发展理念的创新旅游产品,实现县域景区经营模式的转型升级。培养文旅人才队伍,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加强服务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升服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服务意识。建立有利于吸引人才的竞争机制,引进和招聘高层次的人才,着重要引进既有理论修养、又有综合分析判断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级旅游行政管理人员、旅游规划、设计研究等专业人才。建立起合理的用人激励机制,以良好的管理体制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加大旅游人员培训经费的投入力度,不断提高现有人员的知识和职业素养。加强校企合作力度,逐步加大高校和旅游业之间紧缺人才的培养数量和质量。
(陈治学)
自治区政协委员郭吉龙呼吁:
开展科研攻关 根治红葱病虫害问题
旱地红葱是我区长期以来培育的一项富民产业,特别是在脱贫攻坚过程中为群众增收起到了关键作用。但受根腐病的影响,每亩死亡率高达40%左右,尤其是大旱之年根腐病更为严重,每亩死亡率高达70%左右,致使群众收入大幅降低,挫伤农民种植积极性。葱类根腐病从苗床到收获,甚至储藏期间都会发生,一般多在5月中下旬发病,7月进入发病盛期。主要危害葱的根部,发病时由细小侧根或新生根开始,初期根部呈浅红褐色不规则的斑块,颜色逐渐变深呈暗褐色,随着病害加重,全部根系变褐腐烂。引发根腐病的因素众说不一,目前尚无准确定论和有效应对办法,为彻底解决红葱根腐病问题,发展壮大这一富民产业。
建议由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牵头,协调宁夏大学农学院、宁夏农科院等高校或科研机构,深入各县(区)从提升育苗和种植技术,提高产量和抗病虫害能力,根治和预防根腐病等方面给予技术指导,进行科研攻关。各市县积极配合,提供相关材料和资料,开辟种植实验基地,协助做好根治和预防红葱根腐病科研攻关工作。 (陈治学)
自治区政协委员陈自强建议:
加强非学科类校外 培训机构规范管理
自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施“双减”工作以来,学科类校外培训治理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但面向中小学生(含3至6岁学龄前儿童)的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又成为新焦点,问题频发、矛盾突出,让很多家长“又爱又恨”,不胜其烦。
建议增加非学科类学习供给,加强音乐、体育、美术等紧缺学科教师配备补充,着力解决教师队伍学科结构性矛盾,开齐开足上好音体美课程,加快构建“双减”背景下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在资质管理上,学科类培训机构要严格实行“先证后照”制度,依法取得主管部门的行政许可后,再依法进行登记。在培训内容上,与培训对象的年龄、身体素质、认知水平相适应,符合身心特点和教育规律,确保培训正确方向。非学科类培训机构主管部门要通过发布平均培训成本数据、建立价格调控区间等方式,引导培训机构合理定价,要求培训机构坚持公益属性,遵循公平、合法、诚实信用的原则,根据培训成本、市场供需等因素合理确定收费项目和标准,并向主管部门备案。鼓励培训机构采取先提供培训服务后收费的方式运营,改变校外培训“先收费后培训”的运营习惯。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按照其性质不同,由教育、科技、文化、体育等相应部门主管,各行业主管部门应加大对其的监管力度,定期不定期对培训机构的设置规范、人员资质、课程内容、收费情况进行督查,也可通过开展联合执法,对出现的与相关制度规定相悖或不规范行为,限期整改并进行相应的处罚,并在行业内对违规行为进行通报,起到警示教育作用。
(蔡睿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