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主管主办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1 华兴时报社出版






惠农渠与昌润渠

张 嵩

惠农渠、昌润渠,是宁夏平原北部的重要干渠,皆开凿于清雍正四年(1726年)。据《宁夏百科全书》记载:“惠农渠,又名皇渠,俗称黄渠,为宁夏平原北部河西灌区干渠。雍正四年(1726年)七月,由盛京工部侍郎通智、宁夏道单畴书主持开凿,至雍正七年(1729年)五月告成。”“新渠筑成后,使沿河大片荒地得到开发,并在新灌区‘查汉托护’地方添设新渠、宝丰二县,移民招徕,数年即成膏腴沃土之区。”《宁夏百科全书》对昌润渠的表述是:“昌润渠,曾名复兴昌润渠,为惠农渠支渠,宁夏府城北部沿黄河堤外灌水渠。雍正四年(1726年),通智、单畴书开凿惠农渠期间同时完成。”《黄河与宁夏水利》一书记载:“惠农渠长100公里,引黄河水溉田271700亩,昌润渠长68公里,溉田约101800亩。”两渠灌溉田亩在当时几近40万亩,对宁夏北部农业种植与粮食生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时代发展与地理地貌的变迁,惠农渠1939年与汉延渠并口,从西河口引水。1962年改由唐徕渠三闸引水,今惠农渠自青铜峡北流经永宁县、银川兴庆区、贺兰县、石嘴山惠农区,全长272公里,溉田75万亩。昌润渠最初是由黄河支流六羊河(又名柳杨河)改造成渠的,通智又在其旁开通滂渠,道光五年(1825年)因河崩渠废,平罗知县徐保字于距原渠口数里之温家桥另开新口,至渠阳堡入黄河。1956年将昌润渠、滂渠并入惠农渠作为支干渠至今。惠农渠、昌润渠的开凿,使宁夏北部平原大量的生荒地得以灌溉,达到了“辟田万亩,安户万家”的规模。两渠竣工之时,得到官绅的一致称颂。惠农渠开凿在先,渠成之日,沈鸿俊写有一首《渔家傲·大渠工竣》的词:

凿口导河吞泄利,大渠膏泽浓如醴。闸敞熏风波错绮。东渡水,交流穿过蟠龙尾。

灌沃原田三百里,边氓乐业如归市。上下命官分抚字。舆图启,银疆奏绩天颜喜。

这首词选自清《乾隆宁夏府志》卷二十一“艺文·诗”。沈鸿俊,康熙丁酉科(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武举,时任宁夏守备。从这首词来看应是“应制”之作,专门为“大渠”即惠农渠修成而写的。上阕描写了渠成之后,“膏泽浓如醴”“熏风波错绮”的喜人景象;由此引水“东渡”,犹如“蟠龙”“交流”,寓意生动。下阕则通过“灌沃原田”“边氓乐业”等的表述,以此博得“天颜”的欢喜,虽是灌溉利民,却不忘歌功颂德,这是官场的一种通病。

同样出自《乾隆宁夏府志》卷二十一“艺文·诗”的还有刘庶所写《大渠工竣恭颂四言四十八韵》十二首,内容也是以歌颂皇恩为主,但也叙述了筑渠引灌,利于农耕的一些实际情况,如“沃野砥平”“实利边氓”“偶牧偶田,人心悦豫”“何如水利,不忧农功”“新渠创辟,厥口油油”“亩亩原田,实宏灌溉”等等,对惠农渠的重要作用以写实的手法给予了肯定。作者刘庶,生平事迹不详。

昌润渠较之惠农渠稍晚一些修成,竣工之后,“恭纪”的诗词较多,这可能与清廷的更加重视或主持修渠的官员有很大关系。不论其他,单从这些诗词中就可以一窥当时昌润渠成竣工的“盛况”。在《乾隆宁夏府志》卷二十一“艺文·诗”中有记录的诗词就有官员及文人如法海的《昌润渠工竣》、吴敦僖的《昌润渠工竣恭纪》、张资的《昌润渠工竣》、陈世琦的《渔家傲·昌润渠工竣恭纪》、费楷的《昌润渠工竣恭纪》、闵廷枢的《昌润渠工竣恭纪调寄浪淘沙》、牟允斌的《昌润渠工竣恭纪》、程光辅的《昌润渠工竣》等,道光年间徐保字也写有一首《昌润渠梢晚行》的诗作,不过晚些。其中许多诗词是以“恭纪”的面目出现的,意味着作诗的人是以恭敬的心情受命用诗词来纪念这项“工程”的“工竣”,背后必定有皇家“敕命”的影子,不然,官员们何须“恭纪”。不过,这些诗作较为详细地描述了宁夏平原北部水利工程的开凿、修缮给当地农牧产业、“边民”生活所带来的便利。尽管对“皇恩”多有赞誉,但带来的实惠却是实实在在的。这里重点介绍一下主持修渠的两位官员的诗作。一是通智的一首七律,二是单畴书的组诗。

通智的七律亦名《昌润渠工竣恭纪》。这首诗表达了通智对昌润渠“工竣”的喜悦心情和对皇上的感激之意,但也不乏对当时场景的真实感受:

黄河别派六羊通,石闸巍然跨彩虹。

激起众流增浪力,引开曲水灌田功。

川辉原润千村聚,野绿禾青一望同。

从此遐荒欢鼓腹,群歌大有慰宸衷。

通智,满洲正黄旗人,历任内阁侍读学士,大理寺卿,盛京工部侍郎,兵部左侍郎及尚书等职。雍正年间奉旨来宁夏开惠农、昌润渠,并整修唐徕、汉延、大清渠,在宁夏水利发展史上做出过重要贡献。昌润渠的开凿,他是亲力亲为者,这首诗不仅形象地记录了该渠的成功修建,并对引黄灌溉农田带来的喜悦不加掩饰,虽有溢美之词也不为过,毕竟昌润渠的建成极大地改善了宁夏平原北部农业生产条件,为当地农业发展带来了长久的利益。诗中所言“黄河别派六羊通”,据《清史稿·地理志》载:“昌润渠,雍正六年浚,即故六羊河故渎,疏流建闸;起县东南,北流经宝丰故县东,复入于河。”

单畴书的诗也是同题诗《昌润渠工竣恭纪》:

辟土逶迤三百里,建闸开渠跨诸美。

告成先竣六羊工,导流吸引黄河水。

黄河之水远且长,溉田灌亩法为良。

奔流进下疾如驶,蟠龙一束十尺昂。

昼夜波涛声浩浩,势激闸门溅飞瀑。

旁通支派悉分流,膏腴万顷撤西徼。

绣壤如云稼更多,万家沾足泽滂沱。

即今荒服易康衢,圣治应比唐虞过。

这组诗选自《道光平罗记略》卷八“艺文”。原诗连排不分段,现据诗义及韵脚可理解为一组四首。大致内容也不外乎通智诗中所言,读者一看即很明白。单畴书,字演先,又字惟访,号砺峰,清代高密(今山东高密县)人,曾任陕西布政使司参议,分守宁夏道,著有《良法十条》。后历官大理寺正卿,迁御史,累官户部右侍郎,官至尚书。以谨慎老成、操守廉洁著称。单畴书分守宁夏道时曾参与主持昌润渠的开凿修筑工程,宁夏的水利建设应有他的一笔。

惠农渠,惠及万民;昌润渠,润泽百里,皆是宁夏水利灌溉的历史成果。有研究水利的学者指出,惠农渠和昌润渠的竣工表明,在康熙、雍正时期对宁夏引黄灌溉工程的修复改造和对银川平原的农业开发告一段落,也标志着延续了2000余年的宁夏引黄灌区的开发基本完成。其历史意义不言自明。两渠今天依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似乎在以永不枯竭的水之笔描绘着塞上江南的娇艳与秀丽,神奇与壮美!

--> 2025-03-19 1 1 华兴时报 content_88631.html 1 惠农渠与昌润渠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