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罗 鸣
16年前,走出大学校门的郑本立以一腔热血加入“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离开依山傍海的福建省福州市,远赴千里之外的宁夏,志愿服务于这方塞上热土。
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行动是青年最有效的磨砺。16年来,在“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下,郑本立从志愿者成为“宁夏人”,用脚步丈量土地,用知识赋能乡村,用创新激活希望,让“山那边还是山”的困境,变为“心之所向皆可达”的信念。16年过去了,他深深爱上了这里,不仅举家定居在石嘴山市,更立下了在宁夏奋斗终身的誓言。
2009年,从福建农林大学毕业的郑本立,以西部志愿者身份来到宁夏。当时他的姐姐远在南非工作,哥哥在贵州工作,家人都希望他能在家门口就业。“西部志愿者服务期只有1年,很快就回来了。”他安慰家人说。
刚到宁夏,郑立业被安排在中宁县林业和枸杞产业发展局工作,由于懂电脑操作,还会设计图纸,很快成为业务骨干。2010年7月,服务期满1年的郑本立考上了大武口区园林局公务员,听到消息后父母喜忧参半——喜的是,孩子有出息、有闯劲;忧的是,自此老两口跟儿子怕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团聚。
从普通干部到大武口区青山街道副书记、区委办副主任,到大武口区团委书记,再到锦林街道、长胜街道党工委书记以及大武口区政府副区长、石嘴山市政府副秘书长,虽然岗位几经变动,但郑本立坚持每周下一次基层,听民意解民忧的习惯从未改变。
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郑本立始终牢记“要做政治上的明白人、思想上的开路人、工作上的带头人、生活上的简朴人、作风上的廉洁人、人民群众的贴心人”,全力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大武口区工作期间,他依托龙泉村土壤富硒、泉水富锶优势,打造了“贺兰山下第一村”乡村旅游品牌,获得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7个国字号荣誉,逐步形成“吃农家饭、住农家院、赏农家景、品农家情”的产业发展模式,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他还积极推动实施煤机一厂、二厂、三厂及物流园等7个片区的棚户区改造及环境整治项目,使城市整体环境品质得到有效提升,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赢。在科技部挂职期间,他积极参与制定科技部关于中关村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方案、科技进步法释义编制等工作,并在抽调参加国务院第九次大督查工作期间,查实转供电违规加价等问题,获得全国优秀督查队员荣誉。
“困难书记”是百姓对郑本立的“爱称”。无论在街道还是社区,总能看到他耐心细致地指导工作;在居民群众家里,总能看到他手拿民情日志本,认真做记录的身影;在工作闲暇时间,总能看到他走访看望老党员,与他们促膝谈心取经;逢年过节,总能看到他为辖区空巢、独居老人送上爱心物资,为留守儿童送去学习用品……
多年来,郑本立牵头举办各类观摩调研、培训赛事等活动百余次;起草修改材料各类调研报告、经验材料等百余篇,其中《宁夏大武口区精准帮扶特需关爱青少年》被收录进《新华社内参》,《区域化团建工作案例》成为宁夏唯一入选团中央《团建指导手册》的案例。
从只身奋斗到携妻来宁,郑立业逐渐融入石嘴山市这座“五湖四海”移民城市的建设者队伍中,他用16年的岁月接力谱写了扎根基层、建功西部、报效祖国的新时代青春之歌。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全国优秀督查队员、全国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提名奖、团中央十八大代表、石嘴山市优秀共产党员、大武口区优秀公务员(三等功)等荣誉接连加身,面对荣誉,郑本立说:“暂时的成绩不是休止符,而是巨大的压力。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为民服务却永无休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