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主管主办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1 华兴时报社出版






手工蒿子面 传承百年味

——记中宁蒿子面制作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于振玲

◀于振玲蒿子面非遗技艺培训班的学员展示学习成果。

本报记者 孙振星 见习记者 刘 媛 文/图

在中宁县,蒿子面作为备受当地人喜爱的“非遗”美食,以其清爽可口的味道、独特的制作工艺而闻名。这种特色小吃的原料之一,便是当地被称为“沙蒿子”的黑沙蒿种子。2021年,蒿子面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它不仅美味,还具有健胃清热的功效。

蒿子面制作技艺在中宁县广为流传,大多是以婆传媳、母传女、老传少等方式代代传承。2025年,摸着擀面杖长大的于振玲,被认定为这一技艺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悠扬民谣里的美食记忆

“长脖子雁,扯红线,一扯扯到中宁县,中宁的丫头会擀面,擀的面薄扇扇,切的面细线线,下到锅里嘟噜噜转,舀到碗里一根线……”这悠扬的民谣,传唱的就是中宁县流传了360多年的民间风味特色小吃——蒿子面。

这首歌谣,深深植根于中宁人的乡愁记忆中。每当这首民谣响起,人们便联想到那一碗细如丝线、清爽可口的蒿子面,这不仅是家乡的味道,更是代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联结。

蒿子面的历史可追溯至明朝,由宫廷退役御厨传授至中宁恩和镇,自此在中卫地区流传开来。“蒿子面清爽可口,余味悠长,制作工艺独特,用料考究,还蕴含着寄托情思,祈福安康的意义,对很多人来说都有深厚感情。”于振玲说。春节习俗,大年初七,家家都吃蒿子面,名曰拉魂面;新婚夫妇结婚第二天要吃蒿子面,名曰喜庆面;给小孩过百日吃蒿子面,名曰吉利面;老人过生日要吃蒿子面,名曰长寿面……蒿子面里蕴含着家乡人对美好生活的寓意。

匠心传承十八般武艺

于振玲自幼在母亲制作蒿子面的忙碌身影和香气中成长。5岁时她便对这门技艺充满兴趣,经常走进厨房学习。看得多了,她也试着制作,很快就能做出像模像样的蒿子面。于振玲的坚持和聪慧使她在13岁时便能独立制作出美味的蒿子面。成年后,面对生活的挑战,于振玲将儿时的记忆转化为动力,重新拾起蒿子面的制作,以此作为家庭和传统技艺的传承。

为了支持她,于振玲的丈夫童军辞去工作,与她共同守护这份家族传承的技艺。创业之路虽然艰辛,但他们始终认真对待每一个制作环节,确保蒿子面的口感和品质达到最佳。

蒿子面的制作工艺独特,选用当地特有的黑沙蒿种子,即“沙蒿子”作为原料之一,经过多道工序精心制作而成。蒿子面的制作需历经18道工序,从选材、配比、和面到揉面,每一环都是其独特风味的核心所在。言及此,于振玲便挽起衣袖,着手制作蒿子面。她仔细去除杂质,将蒿子放入石臼中捣碎成末。在碱水的助力下,沙蒿子与白面完美融合,化作蒿子面团。经过发酵,面团被擀成薄皮,随后晾干以降低水分含量,如此一来,面条更加筋道,易于切割。“切面速度也是蒿子面成败的关键,宁夏气候干燥,切面时间过长,会造成面条变硬、变脆,失去韧性。面条切出来,细长均匀,根根筋道,下到锅里才能爽滑可口。”于振玲讲道。

晾面的时光亦是准备臊子的时刻。童军是她的首位徒弟,开始了他的烹饪工作。翠绿的葱花、金黄的土豆,搭配各色肉丁、番茄泥等丰富食材,精心烹制出的浇头便是蒿子面的灵魂所在——臊子。在于振玲的严苛要求下,童军每一份臊子都做到口感味道刚刚好。“我媳妇对面的品质要求极高,极为严格,只要稍有差池,她便会立刻指出,让我及时改正。”童军说。

“正是家人的支持,给了我力量和信心,才有了振玲蒿子面这个品牌和今天的小成就。”如今,于振玲的蒿子面已从路边小摊到拥有自己的店面,她用一碗碗蒿子面吸引着众多食客前来品尝,还带动了周边店铺的生意。

非遗“面匠”的坚守与传承

在2012年毛里求斯美食节上,于振玲遇见了让她特别感动的事。这也让她下定决心,要将这份美食文化传承下去。

“当时,我所在的中国展厅位于二楼,楼下传来一位华侨老者喊着‘要吃中国餐’的声音,并送来了10双套着中国刺绣的蝴蝶结的筷子。看着这些筷子,我深深感受到了海外游子对家乡的眷恋之情。当这位华侨老者吃到蒿子面时,双手颤抖,喃喃地说,‘这就是我们祖国的文化,看到这碗面就想起了妈妈的味道。’此刻,一碗面升华为文化信使,承载着游子对故土的眷恋,华侨老者的家国情怀让于振玲无法忘怀。

于振玲认为,蒿子面被正式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荣誉不仅肯定了蒿子面独特的制作工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更将其推向了更广阔的舞台。2012年,于振玲开始宣传做展带徒培训,走遍全国各地,传承宣传中宁蒿子面的制作技艺。她独创了双擀面杖,以适应不同的制作环境,确保蒿子面的品质。

“我肩上的担子很重,但我愿意承担起这份责任,将蒿子面传承下去。”目前,于振玲教过的徒弟超过100多人,一些人回到家乡,将蒿子面配上当地的卤汁再继续传承。于振玲的努力让中宁蒿子面成为了一张城市名片,让更多人了解到了这道传统美食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传承。

在于振玲的手中,每一碗蒿子面都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扬,是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和家族情感的美味。于振玲不断创新制作技艺,将中宁特产与蒿子面相结合,创造出五彩蒿子面,为这道传统美食注入了新的活力。蒿子面现已成为人们馈赠亲友的佳品,走入千家万户。

--> 2025-03-17 ——记中宁蒿子面制作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于振玲 1 1 华兴时报 content_88499.html 1 手工蒿子面 传承百年味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