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主管主办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1 华兴时报社出版






大清渠与大清闸

张 嵩

2000多年来,宁夏平原移民屯垦,崇尚水利,修渠筑坝,成就了“塞上江南”这一片富庶的土地。千里沃野,阡陌纵横,渠网交错,蔚为大观。春天水泛桃花,秋季稻谷飘香,正是有了黄河水对这一方热土的灌溉、润泽,形成了独特的“水文化”“渠文化”景观。历代文人骚客对“水”的钟情、对“渠”的理解真实地记录在各种方志和传世的诗集中,为后人研究、了解宁夏平原的灌区拓展、渠道分布以及水利兴衰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诗词也随着各种“渠”的挖掘、延伸“流淌”到了今天,依然滋润着人们的心田。在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相继开凿了大清渠、惠农渠、昌润渠等一批重要的渠道,从留存的诗作看,清代官员及文士对“三渠”修筑竣工皆有描写,首先来看“大清渠”。

大清渠,初名贺兰渠,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宁夏水利同知王全臣于旧贺兰渠口以上马关嵯附近新开渠口,扩展渠道至宋澄堡(今永宁县增岗乡宋澄村),因该渠始建于清初,故以“大清”二字命名。2018年8月黄河水利出版社出版的《宁夏水利历代艺文集》选载有一篇《钦差兵部右侍郎通智等奏请每逢春秋二季将大清汉唐三渠龙神合祭等情形折》中提到:“大清渠乃原任宁夏监牧同知王全臣,在汉唐二渠之间开渠一道,长60余里,以补两渠之不及。因我朝彼时未曾开修大渠,是以将此渠名为‘大清渠’。”这是大清渠名称的由来,也是清朝立国之初宁夏首开的一条大渠。2006年12月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黄河与宁夏水利》一书对清初开渠情况也有记录:“清初,宁夏平原的引黄灌溉,无论在工程建设与灌溉管理上都有发展和提高。除对原有渠道彻底整修外,还开了一批新渠。其中规模较大的大清渠是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在原贺兰渠的基础上扩大延长而修成的。渠长36公里,引黄河水溉田65700亩。”据资料记载,在此之前的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管竭忠出任宁夏道,在宁朔县大坝堡(今青铜峡市大坝镇)汉延、唐徕二渠间开挖一道渠,取名贺兰渠,大清渠即是在此基础上扩展延长而修成的。大清渠成之后,有当时官员及文人予以赞美,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留存下来的诗作见证了这一水利盛事。清《乾隆宁夏府志》卷二十一“艺文·诗”中就载有蔡升元的两首《题大清渠》的诗:

为怜膏壤弃边荒,七日功成百里塘。

引入河流沙碛里,凿开峡口贺兰旁。

支分九堡通沟浍,鼎峙三渠并汉唐。

作吏尽如君任事,不难到处乐丰穰。

两渠中划大清渠,畚筑无劳民力纾。

心画万家沟洫志,胸藏一卷水经书。

岚光树色晴川外,鸿影鸥波夕照余。

浑似江南好风景,岂惟灌溉遍村墟。

第一首诗主要描述了大清渠开口旧贺兰渠,引流扩灌,造福一方,此次修渠仅用了7天,实属难得,其规模和影响与汉延、唐徕二渠形成“鼎峙”之势。从起句“为怜膏壤弃边荒”到结尾“不难到处乐丰穰”,凸显了水利灌溉对农业的极端重要性,也不忘赞颂主持修渠的官员:“作吏尽如君任事”,这里指水利同知王全臣。第二首诗则通过大清渠的建设,描绘了一幅田地浇灌、山水景象由此而生的美丽图卷。在称赞修渠官员“心画万家沟洫志,胸藏一卷水经书”的同时,还体恤民情“无劳民力纾”,其结果必然是“灌溉遍村墟”,极尽褒扬。作者蔡升元(1652年—1722年),字方麓,号征元,浙江德清人。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任会试同考官,日讲起居注官,后历任中允、少詹事、詹事等职。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升任内阁学士,曾奉命巡视陕西等地,到过宁夏。著有《纪恩诗》《使秦草》等。蔡升元不仅喜诗文,善雕刻,书法尤精,颇有声名。

而所谓“大清闸”,是在大清渠上建立的闸门,用以助推水力或挡水、泄洪之用。大清渠上当时建有一个进水闸,三个退水闸。王全臣有一首《大清闸落成》的古风,讲述了“大清闸”建成的情景及其所创造的功绩和大美“景象”:

规模直于汉唐同,瓮石浮杠落彩虹。

远近萦纡分上下,纵横挹注任西东。

惟知顺水行无事,敢谓开渠辄有功。

最是亭成临孔道,喜闻过客话年丰。

顺导洪河入地中,汉唐得助益浺瀜。

群氓久食千秋利,此日新添一溉功。

沙际堤环春草绿,桥头额映晚霞红。

闲来徙倚虚亭下,翻爱旁流笕向东。

诗出自《乾隆宁夏府志》卷二十一“艺文·诗”。诗有自诩的成分,把百姓黎民称之为“群氓”也说明封建时代官员的历史局限性。王全臣,字仲山,清代湖北钟祥人,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进士。历任河南汲县(今卫辉市)知县、河州(今甘肃临夏州)知府、宁夏府水利同知、平凉知府、安西兵备道等职。任职宁夏期间,主持开凿大清渠,广灌田亩,疏通汉渠暗洞,卓有政绩。被誉为“宁夏治水名臣”。宁夏士民为感谢其恩泽,特于府城东立生祠以纪念他,今已不存。王全臣主持新开大清渠一道,并建渠闸四道,人们为彰其业绩,纷纷撰文作诗以颂。有感于此,王全臣收录了自己及其余诸人所著诗文,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印制《大清渠录》一册。有序一篇、书一篇、弁言一篇、书后一篇、记一篇、诗词七十二首。该书有宁夏水利厅刘建勇等人的点校本,2020年由黄河水利出版社出版。

另外,清代宁夏中卫广武营(今青铜峡市青铜峡镇)人、清初将领俞益谟也写有一首七律《过大清闸》:

唐汉平分万里流,中添一道入青畴。

沿堤柳浪村村密,刺水秧针处处稠。

长笕涛翻桥闸外,虚亭额映塞垣秋。

春风策马频来往,几度低徊去复留。

这首诗出自清《康熙新修朔方广武志》卷下“词翰·诗”。诗作抒写了大清闸及其周围的壮丽景色并抒发了作者“春风策马”的愉悦心情。

描写“大清渠”及“大清闸”比较有名的诗作还有清康熙时进士、雍正时官拜文华殿大学士朱轼的《书王司马渠图碑阴后》、清代满族诗人莽鹄立的《大清闸诗为王司马赋(其二)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任宁朔县(今宁夏永宁县大部及青铜峡市的部分地方)知县周克开的《大清渠滚水堤纪事》以及生平事迹不详,名为“三兰行脚”的《过大清闸》等。

历史的长河奔腾不息,那些时时都在澎湃的波涛,如果要用文化符号来形容的话,一定是无数首经过岁月选择而留存下来的诗词所连缀而成的;更有那些治水疏浚、引流灌溉,造福百姓的历代先贤,他们的名字也镌刻在水之上,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永远闪烁。不但后来的人们记得,每一道渠坝也记得,每一条江河也记得,因为水是不朽生命的精神载体!

--> 2025-03-13 1 1 华兴时报 content_88364.html 1 大清渠与大清闸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