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连续9年关注粤港澳大湾区,今年报告中更是对大湾区发展提出了提升“创新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的进一步要求。
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6周年之际,两会上的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代表委员们围绕大湾区如何更好打造“硬联通”“软联通”“心联通”积极建言献策。
港区全国政协委员吕耀东期待大湾区内地城市与港澳更好“双向奔赴”。他建议,应继续提升通关便利度,“这将为港澳乃至整个大湾区的旅游等产业发展注入更多活力”。
代表委员们还建议,在规则机制“软联通”上精准发力。吴志良认为,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制度之异”转化为“制度之利”可向三方面努力:加速规则衔接、畅通要素流通、补齐协同机制。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文颖怡认为,香港需进一步发挥“超级联系人”角色,善用“一国两制”优势及海外商业网络和国际化专业服务团队,与内地民营企业“拼船出海”,打造更多“中国品牌”。
“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5年被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评为全球创新指数第二名。全国政协常委施荣怀认为,创新已成为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大湾区内部的产学研合作需加速推进。
“香港高校资源丰富,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产品、服务的能力仍有待提升。”施荣怀表示,大湾区内深圳、广州等地高新制造业发达,香港可与这些地区加强合作、强强联手,将基础研究高效转化为创新成果。
澳区全国人大代表何敬麟建议,推进完善跨境产学研合作机制,将澳门财政储备转化为“创新催化剂”,更大力度支持内地科研成果落地转化,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的独特优势。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李慧琼期待将香港打造成高端人才聚集地,并与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对接,建立大湾区人才协同发展机制。
今年春节期间,港澳居民来内地260多万人次;去年内地旅客前往香港达3400万人次,前往澳门近2450万人次。澳区全国人大代表吴小丽表示,澳门社团在居民沟通和服务方面具有良好基础和实践经验,建议用好相关经验,为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注入多元力量,为澳门居民搭建融入内地的桥梁,实现更深层次的社会融合与共同繁荣。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中,粤港澳三地紧抓机遇,以规则衔接破题、以科技创新为引擎,高质量发展一定会不断取得新成绩。”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吴秋北对大湾区的未来信心十足,“一个活力四射、百姓富足、辐射周边的国际一流湾区正向我们走来。”
(据新华社北京3月9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