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郝 婧
教育,关乎千家万户、民族未来。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分类推进高校改革……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释放了一系列教育改革发展“新信号”,回应群众关切,彰显民生温度。
全国两会上,住宁全国政协委员结合工作实际,为改革献策,助力我国教育事业交出一份更理想的答卷。
让免费学前教育惠及更多家庭
作为基础教育的起点,学前教育关乎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
“逐步推进免费学前教育”作为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一项重要部署,与此前公布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和今年6月即将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相关内容相互衔接。不仅回应了社会对教育公平的迫切需求,也反映出国家在人口发展战略、教育体系改革和民生福祉改善上的系统性考量,是优化教育结构、缓解生育压力、提升人口质量的重要举措。
“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这是积极回应民生关切、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体现,对建设教育强国意义重大。”王春秀委员说。
教育部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幼儿园数为27.4万所,在园幼儿数4093万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91.1%,比2012年提高26.6个百分点,达到世界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有望惠及上千万家庭。
王春秀委员认为,当前城乡学前教育资源不均,家庭育儿成本偏高,这一政策的提出可以通过财政兜底保障弱势群体教育起点公平,降低生育焦虑,推动学前教育体系向公益化转型。
“建议分阶段分地区推进,优先覆盖农村地区、困难家庭及特殊儿童,经济发达地区可以先行试点,欠发达地区通过中央转移支付补充资金缺口。立法保障与质量监督并重,依托学前教育法明确政府责任,同步建立动态质量评估体系,严查‘变相收费’行为,避免免费政策成为低质教育的代名词。”王春秀委员呼吁,应提升公立幼儿园竞争力,强化师资队伍和教师待遇,优化硬件设施与资源布局,深化教研创新与特色发展。构建多元协作机制,鼓励社会力量通过“托幼一体”模式参与普惠园建设,探索民办园“以奖代补”机制,对提供优质服务的机构给予绩效奖励。
加快补齐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短板
作为中西部发展的战略内生力量,中西部高等教育相当程度上影响着西部全面振兴大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
长期坚守在教育一线的李星委员表示,从当前形势来看,中西部高等教育资源总量不足、学科结构有待优化、高水平师资短缺、服务地方发展能力偏弱等问题依然突出。因此,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既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也是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关键路径。
李星委员在调研中了解到,中西部高等教育目前主要存在优质资源分布呈现非对称的梯度格局、学科建设特色突围与同质化并存、交叉学科培养项目覆盖率较低、师资队伍结构失衡、高层次人才引留困难等问题,亟需寻找破解之策。
“建议实施优质学科筑峰行动,持续加强学科顶层设计,探索以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为导向的学科建设新机制,大力加强国家级重点学科建设,配套设立‘特色学科发展基金’,吸引东部高校科研团队‘带项目入驻’。”李星委员呼吁,优化调整学科布局,突出区域特色与优势,打造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新型交叉学科。聚焦区域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深入推进高校学科群的整体布局,构建“产业链—学科链—人才链”发展循环。
高校人才短缺是制约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建议构建“引育留用”闭环,破解人才外流困局。“要实时跟进硕博士毕业生在中西部就业比率、重点产业人才缺口等相关核心指标,对留在中西部工作的硕博士发放专项津贴;设立‘西部人才贡献奖’,对服务重点产业满10年及以上的高层次人才,给予额外支持性奖励。允许东部高校教授以‘双聘’形式在中西部高校工作,其在宁的科研成果可同时计入原单位考核,破解地域身份限制。”李星委员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