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嵩
莲湖渔歌,清代朔方“八景”之一。今宁夏平原黄河西岸在古代的时候有很多积水洼地而形成的断续相连的湖泊,俗称“七十二连湖”。清《乾隆宁夏府志》对此的记载是:“唐渠东畔,多潴水为湖,俗以其相连属,曰‘连湖’,亦曰‘莲湖’。在邵岗、李俊二堡间者最大,回环数十里,不生葭菼(芦获),而水深多鱼。澄泓一碧,山光倒影,远树层匝。时有轻舠出没烟波中,过者淼然动江乡之思。”另据民国甘肃省籍人士杨思、张维编撰的《甘肃通志稿》记载:“唐渠东岸曰解而湖,曰杨家湖,曰陈家湖,曰洛洛湖;汉渠之西岸曰平列湖,曰老鹳湖,曰双塔湖;清渠之东岸曰姚家湖,曰苇子湖,曰张喇湖;汉渠之东岸曰明水湖,曰龙太湖;惠农渠之西岸曰黑渠湖,曰塔桥湖。坎坎相连,名曰‘七十二连湖’。”而宁夏社科院编写的《方志与宁夏》一书在“方志中的‘八景’文化”一章中则对“莲湖渔歌”所在的位置、景观状况亦做了具体描绘:“在唐徕渠西南一带,据载‘多以潴为湖’,互相连属,最大的有几十里宽。湖水碧净,山光倒影,树木环抱,水深多鱼,不时有小船出入,俨然江南水乡。”综合以上几段文字的描述可以得出,昔日宁夏平原湖多而鱼鲜,渔舟行于其间,又如“清早船儿去呀去撒网,晚上回来鱼满舱。”所描写的情景一样,渔歌唱晚,满载而归。“莲湖渔歌”所展现的是宁夏平原湖光水色之秀美,鱼米之乡之盛誉。荷花艳艳,渔歌悠扬,莲湖如画,真是美不胜收。如此绝美之地,历来都是诗人和官绅赏景流连之处,吟诗酬唱自不可少。清《乾隆宁夏府志》卷二十一“艺文·诗”中就录有赞美“莲湖渔歌”的诗作数首,作者有杨润、田霈、张映梓、王三杰、张大镛等,皆是当时有名的文人。
杨润的诗是一首七律:
平湖如镜水清涵,山翠天光荡蔚蓝。
雪点低空翔鹭净,银刀映日跃鱼憨。
桃花春远团红坞,香阁秋橙出赭龛。
几听鸣榔归唱晚,浮家有客梦江南。
该诗主要是写景,层层递进,“平湖”山色、“翔鹭” “跃鱼” “桃花”“香阁”等等景光融为一体,着色着彩,染人眼眸,让人陶醉。结尾处则含有作者触景托情之意,“鸣榔” “唱晚”勾起“浮家” “客梦江南”。杨润可能是一位流寓宁夏的江南文人,借此抒怀,难免带出几分惆怅。
田霈的诗是一首七绝:
闻说连湖七十二,沧波深处聚鱼多。
不知罢钓何村宿,一棹青蘋欸乃歌。
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也是一位爱好垂钓的人,钓鱼忘归,夜色降临,不知该投宿在哪个村落,即便如此,桨荡“青蘋”风响,犹如歌声轻扬,竟还悠然自得。以此反衬出“连湖”水阔鱼多的优美景致。“欸乃歌” 喻船歌。唐代诗人元结作有《欸乃曲》:“谁能听欸乃,欸乃感人情”的诗句。
张映梓的诗是一首五绝:
缘村树色青,半坡山影绿。
向晚听渔歌,沧浪幽思足。
这首五言绝句似一幅美而恬静的塞上山水画,阅之怡人心境。表达了诗人“沧浪幽思”而心满意足的情形。以“沧浪”喻高洁,颇有意蕴。
王三杰的诗是一首七律:
澄波渺渺平湖里,一曲渔歌隔烟水。
浮鸥作伴自相亲,山翠扑人真可喜。
有时罢钓不系舟,便枕渔蓑清昼眠。
那知塞北江南地,总是芦花明月天。
王三杰,宁夏人,乾隆庚寅(1770年)贡生,曾任直隶管河主簿。诗作以景写意,赞颂了“塞北江南”“芦花明月”的奇美景象。
张大镛的诗是一首古风体:
春风吹破裙腰绿,树里明湖镜通烛。
苍茫但听渔郎曲,河水自浊湖水清。
濯缨濯足空复情,汨泥扬波何自轻。
岂其食鱼必鲂鲤,聊把长竿弄烟水。
歌阑击节风日美,武陵旧路谁问津。
此中疑有桃源人,吾欲从之得吾真。
张大镛,宁夏人,清乾隆时禀生,曾参与《乾隆宁夏府志》的校正工作。诗作前八句重在描写湖光水色之美,水生“鲂鲤”之鲜;后四句则将莲湖喻为安宁和乐的“桃花源”之地,寄寓了作者的向往之情。
从以上五首清人的诗作中,可以感受到当时宁夏平原“七十二连湖”的往昔风情。其实,“连湖”的形成并不是一开始就是美好的。秦汉肇始,宁夏引黄灌溉不断开发扩展,到明清以后,又兴修了许多水渠,灌溉面积大规模延伸,而排水设施却很落后,造成大量的渠间洼地积水,初始为小面积的湖沼、湿地,但随着灌区的继续开发,纵横如网的灌渠遇雨涨水不能有效退去,最终导致次生湖的出现,多为渠间洼地湖泊。久而久之,随着积水面积的不断扩大,串珠似的大小湖泊连在了一起,终成规模。宁夏平原上的“七十二连湖”就是这样产生的,进而成为一道景观,堪称妙绝。
进入新时代以来,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日益凸显其重要性。银川市提出生态立市战略,通过扩湖拓面、退田还湿、连通水系、排污净化等一系列有效措施,使得湿地保护进一步加强,昔日的“七十二连湖”景观也在生态修复中重现美丽颜姿,“塞上湖城”的美誉再一次使银川扬名中外。2018年10月25日,在阿联酋迪拜召开的联合国《国际湿地公约》第十三届缔约方大会上,银川市荣获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称号。资料显示,银川现有湿地湖泊200余处,经过治理和保护,河湖清澈涟漪,鸟类四季眷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莲湖渔歌”在新时代已延拓成为愈加壮观、大美的一幅长卷宏图,铺展在这神奇的塞上,不仅令世人惊艳,更让世界瞩目。
湿地乃诗地,饱含着无限诗情画意,数百年间传承不衰,必将接续弘扬;“莲湖渔歌”乃最美“诗歌”,在新时代这道亮丽的历史文化名片必将以“诗歌”的名义唱响九州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