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张红霞) 3月4日下午,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首场“委员通道”集体采访活动举行,全国政协委员、首创环保集团智慧环保事业部总经理黄绵松走上通道,向全国人民分享生态环境与产业发展互利双赢的“宁夏故事”。
近年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进,生态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生态环保产业实现了快速发展。
“我的家乡在宁夏,这些年我也一直在宁夏开展水环境治理工作,亲眼见证了这里翻天覆地的变化。”黄绵松说,清水河是宁夏固原的“母亲河”,原来河边有一些城中村、菜市场,污水直接排到河里,河水又黑又臭。经过长期不懈的生态环境治理,如今的清水河水清岸绿景美,成为市民休闲娱乐、亲近自然的理想之地。随着环境改善,老百姓的环保意识有了显著提升,守护绿水青山已成为大家的自觉行动。
2024年10月27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第八届全球地方政府和城市峰会上,固原市成功入选第二届“自然城市”名单,成为西北地区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近年来,固原市积极响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号召,大力推进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等生态修复工程,昔日荒凉的黄土高原披上了绿装,山峦起伏间,绿树成荫、清泉潺潺,这不仅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也为众多野生动植物提供了栖息的乐园。
黄绵松说,固原所在的西海固地区过去生态环境承载力较低,搬迁了许多生态移民到贺兰山东麓。宁夏党委和政府带领当地群众攻坚克难,使得贺兰山东麓的生态环境逐步改善,结合优势条件发展葡萄酒产业,原来近40万亩的戈壁荒滩变成了绿地和葡萄园,酿酒葡萄总的种植面积占全国近40%,葡萄酒产业成为宁夏六大地方特色产业之首。
他举例说:“我认识一位90后宁夏姑娘,她叫袁园,她的爷爷和爸爸都是种植酿酒葡萄的。她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带领周围村民种了3000多亩葡萄,酿酒后每亩收入超过3万元。”袁园还和乡亲们一起修复生态,在贺兰山下的废弃矿坑上,建成贺兰山运动休闲公园,并免费向市民开放,吸引了大量游客,成为贺兰山下“葡萄酒+旅游”的网红打卡地。在贺兰山东麓,类似的葡萄园还有很多,随着当地特色产业的发展,有近13万的生态移民因此摆脱贫困,实现了小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这段讲述,引起现场媒体的热切关注,“咔咔咔……”相机快门声不绝于耳。
黄绵松说,像这样生态环境改善和环保产业协同发展的生动案例在全国还有很多。截至去年底,全国生态环保产业从业人员达到340多万人,营业收入超2万亿元,相比10多年前增长了近4倍,成为绿色生产力的重要载体。
“生态环境治理力度不断加大,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成效显著,生态环保产业蓬勃发展,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实现了环保产业旺,百姓呼吸畅、腰包鼓、心里亮!”黄绵松掷地有声地说。